崖柏品鉴网

茶馆里的不速之客

12-06

茶馆里的不速之客

文|骆志平

对于平常百姓来讲,喝茶仅为解渴。一般在烧开的山泉或井水中放上几片茶叶,就算了事。但在文化人眼中,喝茶分等级,有讲究。唐代陆羽为此专门写过《茶经》一书,将饮茶导入儒释道法脉之中,与为官、恤民、养身、悟事、节操、美学揉为一团,用茶叙事,以茶扬情,让茶叶滋长了性情,走进了生活。

前些日子,武夷山茶商李海兵先生来长沙推介岩茶,带来了“三坑两涧”的好茶。市面上岩茶价值不扉,陆羽《茶经》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好的岩茶相当于酒中茅台,能在品鉴会上喝上一泡这样的极品,算是难得。品茶地点选择在华天儒和茶馆,茶馆老板张红挴女士和李海兵先生交识多年,茶缘至深。和我亦有些机缘,邀我去凑个热闹。我喝过红梅女士冲泡的青茶,时隔多日,回甘犹在,且一直心随茶意,念念难忘,正好又雅情相约,我当然不会推辞,也就有了蹭茶之行。

那天来的茶友不是很多,二十来位,都是儒和茶馆的常客。品茶会看似安排了主持人,实则红梅女士操盘。品鉴之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如翻开了陆羽的《茶经》。寒喧片刻,身着古装的小女孩落坐琴凳,拨起了琴弦,另一位茶友则轻抚香炉,点燃了沉香。随着古筝引路,焚香入静,大伙很快跟着品鉴的节奏,走进了岩茶引泉的意蕴中。

四泡不同的岩茶,两泡水仙,一泡为青苔味的老枞水仙,一泡为百年老枞;另两泡为马头岩肉桂和牛栏坑肉桂。红梅女士茶道工夫了得,一身佛衫,巧披绣肩,拎壶如提古琴,双手交持颌首引泉,其姿轻柔,如太极起手,接着高悬快冲,猛冲猛打,似鼓乐齐鸣,待茶气火候已至,遂倒入公道杯,分汤待客。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时而双目微闭,时而屏气凝神,时而笑如莲展,其柔如舞,其猛如拳,其静如禅。伴着扑鼻茶香,给人一种扬波鼓浪的喜悦。

“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武夷岩茶能占据茶界一席之地,实有其独到之工艺和口感。红梅女土识茶性,每道茶序都不含糊,高冲水,低斟茶,细闻香,一环套一环,花了心思,费了手脚。对此,岩茶有灵性,显出了心领神会,忙着脱去锦绣外衫,细吐岩骨花香,其心意之美,口感之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红梅女士说:“茶道中注重礼仪,待客讲究周到圆满,主人一般会将第一泡茶置于茶案之前,待收尾再品,以示初心不改,因果相牵。人走茶不凉,茶凉人未走,生命如比,多好呀”。

茶中妙法饱含人生哲理,值得玩味。在众多茶品中,岩茶个性较烈,不懂它的人泡不好它,不会喝的人蹭不着它的风骨。茶中俗语“品啜甘茗”,平时喝茶,一般称之为品茗,品字为三口,茶道之人称为品茶品事品人生。但品武夷岩茶需用啜法,先吸茶气,再喝茶汤,茶汤入口,舌微卷,催其翻滚流动,然后轻咽入口腔,让茶香瞬间爆发,乘势上扬,产生满口生津,舌底鸣泉之感,然后屏气回甘,任凭茶香从喉底直入丹田,打开欢喜之门。

入此茶境,也就算是走近了岩茶,有人说:只有端杯的将军,没有退伍的兵,讲的是茶道的魅力。喝惯了好茶,就会产生回甘之瘾,让人难以释怀。一个有茶道功夫的人,其人生通透如茶,虽心存苦涩,却不畏险阻,始终释放香醇之气。喝不同茶,见不同性,品不同人。口感不同,对世间万物的理解自然不一样。有人说喝过了岩茶,有如端惯了茅台酒杯,再品家中土酿,即使喝得出脸上的微曛,也难以叩响高奢的门阶,这就是茶道的等级。

岩茶生活于险壑峭壁,雷电恐吓,风霜雪雨轮番侵袭,稍有不逊,就有可能夭折,若非体格强壮,一般活不长久。从古自今,岩壁上鲜有百年老树,偶尔遇之,其珍贵有如冰山雪莲。如此天宠之物,吸天地灵气,倔强坚毅,价格自然不菲,生活中喜欢品茗的人不少,掏得出银两品岩茶的人并不多。红梅女士亲自拎壶冲泡,缘于岩茶霸气,一般人驾驭不了,也不乏岩茶珍贵,不敢等闲视之。一泡好茶,除了茶质要好,水质水温茶器茶量茶艺等,样样马虎不得。否则,入口的味道就难以如人意。红梅女士乃佛性女子,近二十年的修行苦练,早已具备戒.急隐忍的功夫,懂得如何手拂轻风,化干戈为玉帛,化霸道为清安。在品鉴演示中,一招一式,都看得出体贴细腻的柔情,和专业精微的呵护。

与其同台演示的女子乃其弟子,也是儒和茶馆的店长,茶龄已然不浅,在同龄人中称得上佼佼者。俩人同时冲泡同样岩茶,茶汤的色香味居然明显不同。红梅女士冲泡出来的茶汤,更猛更醇,茶中性情无有掩饰,尽释杯盏,大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酣畅淋漓。

我对茶不熟悉,不敢随便乱喝,茶叶种类不多,分支甚广,时有人工干预。望着清澈漂亮的茶叶,总会心存疑虑,担心会有农药残留或制作上的防腐防霉添加剂。平时,除了在放心的场子喝上几泡,也以白茶、绿茶居多。大多数时间,干脆喝起了白开水,咕噜咕噜下肚,虽然不见风雅,却也爽快自在,还能喝出不少君子之气,百姓情怀。

茶分六类,绿茶清新,红茶温婉,白茶甜美,黑茶粗犷,青茶厚重,黄茶内敛,这和各大武林门派,各居山头,各存招式,各有所长有点类似,只是今日品的乃岩茶,乌龙茶中的一员。对其它茶类无意延展,茶道门庭太阔,无数茶道中人,终生品悟,也仅能观其分支源流,很难穷其全貌,见其脊背。

近二十年,茶道之路不清安,茶界亦如商界,雄才辈出,各路人马仗剑江湖,出险招,争座次,一派拳脚翻飞的热闹。和陆羽《茶经》中的禅茶之境有点违和。不少茗茶外表高奢,形如金枝玉叶,有的清风瘦骨,貌似得道高僧,细品却无底蕴可言,花拳绣脚,横冲直撞,俗不可耐。

凭实力说话,茶道同样可分三六九等,一分价格一分茶,千万不可徒羡虚名。这可和戴名表,拎名包不一样,入口之物,不裨益身心,就有可能伤肝伤胃。活了半个多世纪,我还是第一次参加品茶会,第一回品岩茶。当然,这和个人喜好相关,但大雅之事,总藏于大贵之中,常人难以企及。我非大富之人,却也非清贫之士,尚且如此,足见茶道门槛之高,暗藏玄机,深不可测。

在我看来,茶叶和瓷器、丝绸,同属国之雅器,古时为权贵把玩之物,茶道之中,文人雅土居多,将品茶谓之工夫茶、功夫茶、公道茶,稍加思索,便可见其文隽。“茶”字拆分为“草、人、木”三字“人在草木中”。品茗的盖碗分为顶盖、底托、盏身,分别寓意天地人,而盏身居中为“人”。常言道茶堪酒满,敬茶时杯满七分即可,喝茶时,顶盖不全开,以显君子谦和敬畏之心。陆羽乃茶圣,一本茶经,写尽了茶之道,君子意,也阅尽了世事之沧桑。今人研之,仍只能引典作注,揖手躬身。其茶论云:“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道出了茶品即人品。今人通古法,又有现代采摘烘焙、煮茗列具之手法,只要秉承茶德,不动小心思,茶道之精微迟早非古人可比。

来品茶鉴茶者,皆为爱茶人,说起茶来个个像专家。而端茶品啜的那份陶醉,真还有点腾云驾雾的逍遥。好日子离不开好茶和好酒。同行的刘一先生喜好养兰,茶之性情也不错,喝了两泡肉桂,就开始心背发热,腹中闹饥荒,在我耳边不停地唠叨,好茶好茶。岩茶如烈酒,把控得好,可以通肠化疾去心火。有位茶友喝过两泡,则感手心发热,脸色微红,其品鉴之悟与茶友不同,她说:岩茶之妙,如医美,喝后满口醇香,心怡似水,顿感人生之美妙。另一位茶友研究茶道几十年,什么茶该用品法,什么茶该用啜法,都了然于心,其从茶色谈烘焙之法,从虫眼谈到自然之法,茶之底蕴,溢于言表。还有一位茶友说:喝了第一泡青苔老枞,立马就从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神游到了清风野趣里。唯我,傻乎乎的看着听着,一声不吭地跟着品和啜,当然,对于他们品出的猛劲、青甘、醇厚,说实话,我真搞不准,当然更分不清不同岩茶中的花香、果香、花果香、炭火香、奶油香了。人不识茶,茶也不理我,这是自然法则,人和人之间何尝不如此,有些鱼水之情的事,稍有禅悟,便当警觉于怀。

红梅女士主理的这场品茶会,未闻半句推介之言,倒像以茶为媒的一场朋友雅集,这种感觉好,随缘随性,风物自取,该有的都会有,该来的都会来,比方说,我乃蹭茶者,未买岩茶一泡,但自知心有所欠,便发茶心,翻茶经,叙茶事,忙了好一阵,抠出一点茶中片语,算是结了一份茶缘。

咸丰通宝小平钱价格

木化石有辐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