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四川八旬微刻老人的70年雕刻艺术:一粒米上的50字故事

03-14

四川八旬微刻老人的70年雕刻艺术:一粒米上的50字故事

封面新闻记者 马梦飞 摄影报道

在一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刻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巴掌大小的有机玻璃上,刻下完整的《唐诗三百首》;普通茶杯大小的石头上,留下清朝的乡试考卷……这些都是四川内江老人高迅波的微雕作品,而最近他又在一块碗大石板上刻下了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

87岁的高迅波是成都铁路局内江车务段退休工人,他从十多岁开始学习雕刻,坚持至今已有70余年,在他的雕刻世界里,从动物骨头到石头,从钢笔到钟表都是他的刻石,而内容从《论语》到《出师表》,从《桃花源记》到《洛神赋》,从《唐诗三百首》到清朝的乡试考卷应有尽有。

3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了高迅波的家里,此时的他正在清理着自己的雕刻工作台。

》》》起源

从小学开始“出道” 至今还有人用他刻的章

“没得啥子,这个不难。”当记者说起微刻,高迅波笑着摆摆手,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事情,只是这个“熟”对他而言却代表了几十年的坚持。说起自己的雕刻之路,高迅波笑道,“那就要从我小学的时候说起了。”

记忆来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那时,十多岁的高迅波还在上小学,有一次,学校举办“劳作比赛”,即每个学生交一件自己的手工作品,因为高迅波父亲的字写得非常好,受父亲的影响高迅波也写的不赖,本想着就写几个字交上去,又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于是爱动手的高迅波就在老家的老房子前找到一块石板,然后用小刀在石头上刻下“天下太平”四个字。谁知,这一作品竟得了第一名。

然后,高迅波会雕刻的事传遍了学校,而他的雕刻之路也就此展开。

此时,恰逢“土地改革”,高迅波的学校门口有个外地人在给村里的村民刻“土改”用的印章,内容都是村民的名字。那时,学生们对刻章很好奇,每天都去看,高迅波的同学就对刻章人说:“我同学(高迅波)也会刻。”

这下刻章人来了兴趣,就让高迅波试试,“那时候胆子大,加上又确实喜欢雕刻,所以说刻就刻。”刻章人一看高迅波刻地不错,就把他留了下来,让他跟着刻“土改”的章,而“报酬”就是每天的午饭。就这样,高迅波刻了一年的章,也学了一年的艺,然后升入初中。

到了初中后,高迅波对雕刻越来越痴迷,经常给同学朋友雕刻,而让高迅波惊讶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在用他当年刻的章。“那是前几年,我回(自贡)富顺老家,遇到了我初中同学,他一下就认出我了。”高迅波说,这位同学是一名退休医生,这么多年一直使用自己初中给他刻的牛骨私章。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这是对我坚持几十年雕刻的一个认可。”高迅波深沉的言语充满了自豪。

》》》成长

辍学后开始修钟表 修出一条微雕路

初中三年,高迅波在学习和雕刻的陪伴下很快度过,因为学习不错,考上了泸州高中。在这一时期,高迅波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得到了最大满足,由于当时学校有勤工俭学的制度,所以高迅波来了兴趣,“我什么都干,三年里,我做过瓦片、砖头,弹过棉花,烧过玻璃还管理过学校的无线电广播。”当然,高迅波最喜欢的雕刻依然没有放下,只不过因为不能靠其挣钱,所以练习的时间变少了。

1961年,高迅波考上了四川工学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后他因病辍学回到了老家。哥哥托人帮他找了一块地,让他耕种粮食,栽种红薯、玉米之类的果蔬。在某次上街的时候,高迅波看到镇上有一名修表师的生意很好,于是他每天都去看修表师修表,对修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也学会了些技术。

后来在朋友的资助下,高迅波买了工具,摆起了修表摊,之后,他还特地去临近市区的图书馆借书学习钟表的构造及原理,以便更好修表。按理说,高迅波修理钟表与微雕扯不上关系,可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工作让在他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微雕技术。

每当找他修过表的客人再来修表,高迅波都能准确说出上一回的修理时间和内容,让客人十分惊讶他的“记性”。“不是我的记性好,是我把修理内容刻在表的后盖里。”原来,每次他给别人修了表之后,便会在表背面的盖子里刻下修理时间、内容和更换的零件等,从一开始的几个字到后来几十个字,高迅波的微雕技艺在无意之中迅速增长。

而这一修表摊也一直持续到1963年,这期间,高迅波的雕刻技艺日臻成熟。这也是他微雕之路的开始。1964年,因手艺不错,高迅波被人引荐,考进了内江车务段。从此,段上的钟表维修被他承包了。在一次钟表工考试中,他用自制的钻头竟在一根10丝的表轴上钻了个孔,获第一名。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微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触

观猪鬃上刻字 从此开始迷上微雕

进入机务段修表的高迅波虽然已经开始接触“微雕”,但他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时的他依然喜欢修表和雕刻,直到工作两年后的一次成都之行,他的微雕路才正式开启。

那是高迅波在内江机务段工作两年后的一天,他到成都出差,听说有人在进行雕刻展览。这下高迅波来了兴趣,跑到展馆看雕刻,展馆里一根猪鬃微刻让他大开眼界:“如此细小的猪鬃毛上,竟然能刻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20余字。”

惊讶于此的高迅波来了兴趣,“他们在猪鬃上刻字,而我在钟表上刻字,都是在物件上刻小字,都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这就是微雕,我也可以做到……”高迅波欣喜若狂。

然而此时的他并没有预料到自己将会在微雕的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名“微雕大师”。

回家之后,高迅波开始迷上微雕,先是找来猪鬃来练习刻字。只可惜,因为没有放大镜完全看不清,刻出来的东西是“四不像”,就连老伴都调侃他“尽刻些没人要的东西”,于是他开始在石头、饰品、钢笔等物品上雕刻,只要能刻字的,他几乎都尝试过,醉心于此的高迅波可谓废寝忘食地研究微刻,“他没其他爱好,一迷上微雕后,一天到晚就是刻字、看书和写字。”高迅波的老伴说道。

就这样,在修表与雕刻中,高迅波迎来了退休。1986年,50多岁的高迅波退休了,从此他有了更多时间钻研微雕,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雕刻出了一大批精妙的作品。“《论语》、《弟子规》、《出师表》、《洛神赋》……”在高迅波的家中,他逐一向记者展示他的微雕作品,这些微雕作品“微”到都需用放大镜才能勉强看清,有楷、草、隶、篆等不同的书体,而且所刻的字结构非常精妙。

》》》精湛

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刻诗 雕刻器具多达几十种

最小能刻多小呢?面对记者这个问题,高迅波拿出了包裹非常好的一个小盒子,从里面拿出了一粒“米”,“就是这个,你看有多小哇。”高迅波笑着对记者说道,经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在这块米粒大小的象牙上有着三竖“黑点”,“这个是我1992年雕刻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加上日期有50多个字。”

高迅波戴了两个放大镜才能看清上面的内容,即便如此,记者发现这块象牙上依然还有一部分空白的地方,这意味着这个字数还不是高迅波的极限,“你要多小,我就能在多小的材料上刻出字来!”高迅波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要刻出如此精湛的微雕作品,好的材料和趁手的器具是必不可少的,在高迅波的工作台上,记者看到光是刻刀就有几十把,“这些刻刀全是我自己手工做的,从小养成的习惯,买的用着没感觉。”高迅波的刻刀每一把都是他用钢丝或钢片打磨出来的,而他微雕时的使用的“放大镜”也是以前修表留下了修表用放大镜,而不是专业的双目显微镜。

“我这些是‘土装备’,我也不是专业的。”即便自己的微雕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高迅波一直认为还不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雕刻这条路上他花费了太多的精力,高迅波讲起了多年以前的一件趣事,那是在他还在机务段工作的时候,高迅波准备刻一个地方赋系列,当得知宜宾有一篇《宜宾赋》后,专门坐了5个多小时的火车来到宜宾,用手抄的方式将《宜宾赋》带来了回家。

高迅波能坚持雕刻70年凭借不仅仅是一时的兴趣,他已经将雕刻“刻”进了自己的生命中。

》》》未来

雕刻中可以听到心跳 想成为一名“微雕大师”

坚持70多年的雕刻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面对这个问题,高迅波沉默了一会,“它能让我的心静下来,平静地看这个世界。”高迅波说,几十年的雕刻还让他能以平静地心对待任何事,同时这个静还有另一层含义。

“雕刻的时候一点也不能被打断,一旦错一个字就要把材质磨平重新雕刻。”高迅波告诉记者,雕刻过程中,要凝神聚气地盯着雕刻的石头,雕刻时,安静到连心跳声也听得清清楚楚。而一块微雕作品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成的,高迅波指着一块雕刻有《论语》的石头说,“这个作品我刻了近2个月才完成。”很多时候,高迅波一刻就是一天的时间,雕刻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现在要想找到一块好的雕刻石材已不是那么容易,所以现在的高迅波虽然几乎每天都会雕刻,但却很少刻出较大型的微雕作品。而最近刚完成的“十九大报告”是他很满意的一个作品,为了雕刻好这个作品,他甚至取出了珍藏多年的一块“三峡石”进行雕刻,这个作品花费了他3个月时间,今年春节前才正式完成。

接下来,高迅波准备重启《论语》微雕,“以前刻《论语》的时候,技术没现在好,工具也不行,所以想再刻一块完美的《论语》。”

“微雕也是一种艺术!”高迅波说,由于他一直忙于雕刻,鲜有机会向大众集中展示他的微雕作品,所以他希望有一天能办一次个人微雕展览,也希望有一天,他的技艺能够申报“非遗”,流传下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玉石雕刻机器多少钱一台

北京花鸟鱼虫市场春节营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