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十几二十年来,紫砂界评出了很多高工、大师,但是,确实有不少名不副实,言过其实了,作为爱好者,我们不要被他们的名头给唬住了,自己去琢磨,大家可以去看看他们的人格与作品能不能写进紫砂艺术史或中国陶瓷史,是不是他们一生的努力足以推动紫砂文化历史发展的进程。
紫砂界如今“大师”一词被泛滥化了,也就不值钱了,江苏评不上去上海评,去广东评,评上了就是一生的名望,与其这样,还不如过去一个“辅导”的称谓来的更实际,更加精彩。但是,大师是一个行业的标杆,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一个人一生的荣耀,一个时代,一个行业其实只要一、两个大师就够了,评多了,反而显得跌价,过去评出一个顾景舟,如果现在再来评一个的话,起码在某些地方有超越顾景舟才能称之为大师吧,可惜的是,现在几十位上百位通过行政手段评岀来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大师,以及自称为世界级的有几个超越了顾景舟,包括手艺、学识、造型能力、人格魅力等等。
不过,评选出这么多大师对整体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过去评选出一个顾景舟,那时整个行业的从业人数不足两千人,现在十几二十万个从业队伍,多评几个或许是合理的,毕竟这个行业人员中需要更多的标杆,更多的榜样,更多的励志故事,好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毕业以后参与这份职业,奉献这份事业。
可是,现在的年轻的从业者们往往没有获得市场足够的认可和价值的机会,他们的作品一时间很难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职业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人起早贪黑的劳作不足以富养一家人的吃食,于是,就会产生如何能在这个行业打一个翻身仗的问题,投机取巧之人历代都有,则是当今更甚,很多人开始更加注重紫砂艺术品的商业价值,而非文化内涵和精神高度,这对于作者来是一种无奈,对行业来说更是一种打击,大批量代工壶和以次充好的不正常现象损毁了紫砂行业的美誉度。近年来通过直播给许多平庸的从业者带来机遇,也对艺术上有所追求的人无法静下心来创作。
在紫砂界,很多从事了十几二十年的年轻一代,为了急功近利,只能迎合低端市场需求,追求数量化、商业化的成功,而忽略了自己艺术的成长,只追求技术职称,纯粹的炫技,导致紫砂艺术创作的品质受到影响。对他们来说,紫砂艺术价值和廉价市场是个巨大的矛盾,既要创作出具有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艺术作品,又要赢得低端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样,就出现了所谓市面上高工、大师、评奖、获奖的大面积泛滥,而艺术质量却无法提升,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技术职称进阶快一点,大一点,恨不得三十岁就成为大师而换来高尚、富足的名声与口粮,这不,还真的有人做到了,但又有几个名副其实呢?
图片与文字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