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传承青衿之志,薪火相传九十载,十年新绿成林

11-06

传承青衿之志,薪火相传九十载,十年新绿成林

青衿之志薪火相传

九十成林十年新绿





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年恰逢建院90周年。回溯九秩,抗战时期筚路蓝缕、播迁西南;新中国成立后,合署聚力、集腋成裘;进入新时代,乘势而上、焕然一新,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发展目标,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奋力谱写南京博物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藏世代物珍

继往开来构建一院六馆新格局


2013年,二期改扩建工程完成,南京博物院创新发展了早年规划“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理念,立足考古、非遗等传统优势学科,依托丰富的院藏文物资源,在原历史馆、艺术馆的基础上增设特展馆、民国馆、非遗馆和数字馆,形成一院六馆新格局。


征集拾遗补阙,典藏汲古纳今。南京博物院43万件(套)藏品是构建“一院六馆”格局的支撑和保障。早在1933年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时期,征集工作便已发轫,又渐次更新“拾遗补阙”“从征集文物到征集社会、自然发展见证物”“为展览而征集”“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等征集理念,不断丰富完善征藏体系。历年的考古发掘也使院藏得到极大的补充。经过90年的积淀,奠定了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藏品基础。从材质来看,陶瓷玉石、金银铜铁、竹木牙角、织绣书画等,涵盖全面;从时代来说,自史前至明清,层见叠出;清宫文物、民族文物等方面特色鲜明。


建设一院六馆,谱写当代华章。南京博物院通过“一院六所”的科研结构,将文物典藏和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一院六馆”制作精良的展览,以展为媒润人心。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览,展示江苏地区数千年文明发展轨迹和历史成就;特展馆举办临展与特展,体现不同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古代文明展、中华传统文化当代化展、国际美术艺术展、文明文化艺术交流对比展、儿童亲子展、非遗展示展演等内容的系列主题特展;艺术馆以轮展的方式,展示以馆藏为主的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与雕塑艺术;


民国馆首次尝试“城市历史景观再现”的展览模式,动态还原当时城市生活状况,采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展示空间来叙事,馆内成组合、成体系的晚清至民国文物由征集部用时近八年征集而成;非遗馆是全国范围内率先在省一级博物馆中以非遗为主题建立的专门展示场馆,构建展览、展示、展演为一体的展览体系;数字馆用数字化的手段呈现了28个关于古代文明或事件的片断,突破了藏品展陈的时空限制,南京博物院成为国内第一个将数字馆落地的博物馆。“南都繁会·苏韵流芳——南京博物院基本陈列”荣获第十一届(201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3至2022年间共有5个展览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5个展览荣获国家文物局“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在“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展示推介”评选中,南京博物院共有5个展览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穿越式微观场景




蕴学术渊薮

赋能博物馆事业可持续新发展


南京博物院有着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声誉、蓬勃发展的势头,与南京博物院坚持学术基础研究工作密切相关。


传承优良学风,构筑学术高地。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江苏省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以及陈列艺术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这六个研究所既是科学研究部门,也是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馆”建设及运营的负责部门,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密切结合,为南京博物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南京博物院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科研体系,“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古遗址和彩绘保护江苏省重点文物科研基地”“金属文物保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相继挂牌成立,高水平科研创新成为事业发展新引擎;《东南文化》被多家机构录入核心期刊,持续保持学科影响力;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83人,占到全部职工数的32%,院藏专业图书30万册,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照



夯实科研根基,加快成果转化。笃志考古研究,南京博物院探索江苏地域文明,泗洪顺山集遗址,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兴化、东台蒋庄遗址,张家港黄泗浦遗址等一批考古发掘项目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潜心文物保护,成功获批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馆藏中华古籍与近现代纸质文献规模化脱酸装备试制及实证”项目,为纸质文物保护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承担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30项,出版文物保护相关专著8部,授权专利25项(发明专利11项),其中《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指导书画文物修复的专业工具书。


深耕非遗保护,南京博物院建成全国第一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构建展览、展示、展演为一体的展览体系;“家·国——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展示展演”成功入选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是全国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非遗类展示展演项目。


立足学术成果,积极推动馆藏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策划推出多个特展,编撰出版珍藏大系丛书。古建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中国大运河江苏段建筑遗产研究和苏北传统建筑调查研究,彰显运河沿线和江苏地域古建特色。



图智识增进

升级服务焕发事业发展新活力


改扩建后的南京博物院确立了以收藏彰显城市文化底蕴、以陈列塑造城市品位、以服务丰富文化生活、以教育提升公众素质的多元化发展思路。


实施分众教育,打造品牌社教。南京博物院率先将“社会教育部”更名为“社会服务部”,寓“教育”于“服务”之中,打造满足全年龄段社教需求的“清溪学堂”,包含萌芽园、童趣林、睿智屋、品味厅和乐龄社区六个系列。2018年,“探索与发现——南京博物院中学生考古系列课程”获得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案例推介展示活动“十佳教学设计奖”。“馆校合作”拉近馆、众交互的距离,打通馆、校合作的渠道,实现全学龄覆盖,共有来自南京市6个区20多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的5万余名学生参与进来;推出“博物馆+社区”共同体项目,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


破解参观障碍,延伸服务触角。公众服务插上智慧翅膀。南京博物院研发中、英、韩、日四语种自助导览系统,涵盖语音导览、智慧导览、智能导览三大类别,覆盖服务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是站立与行进中的贴心“讲解员”。上线“问吧”小程序,通过“智能客服+人工答疑”的咨询模式,让观众“问吧在手,参观无忧”。开发数据可视化平台,将文物环境数据、观众参观动态、安全因素警示等实时信息“一张图”呈现,实现全过程、连续性的多跨度协同管理和服务,获第八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推介活动“十佳”奖项。


做“所有人”的博物馆。博爱馆是国内博物馆中首个专为视障人士服务的展厅,在162平方米的面积中,以科技手段为全盲和弱视人士提供周到的、亲切的参观体验。“带你看世界——南京博物院视障人群无障碍课程”获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案例推介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奖。


志愿赋彩公众服务。自2003年起,南京博物院领行业之先,开展志愿服务,“南博蓝”志愿服务团队于2013年正式组建,已然走过了十个年头,发展成为拥有注册志愿者450人的强大团队,累计为公众讲解10万余场次。他们是服务观众的奉献者,也是南博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他们是条蓝色的文化纽带,更是传递友善、弘扬正气的美丽使者。2023年,“打造‘南博蓝+’新平台为文明旅游赋‘心’能”项目,获文旅部公布的第一批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十佳”案例。


志愿者辅助社教活动的开展


逐浪潮之先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行业新实践



进入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为文博行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对博物馆业态模式演变提供了广阔空间。南京博物院依托中国文化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大背景,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引领意义的创新创意尝试,成为行业发展的领跑者。


推进科技赋能,提升互动体验。2013年,南京博物院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营造穿越式微观场景,实现了民国馆互动式情境体验的创新探索。打造了以“生命因你而永恒”为主题的数字馆,成为国内首个实体数字化展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引导观众由“单向观看”转为“互动体验”,让文物“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增加了文物的可及性、趣味性。


2021年,南京博物院在筹建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过程中,依然坚持科技赋能的理念,注重打造“数智化”“沉浸式”“互动性”的体验空间,成功孵化了国内首座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在“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中,以5G技术和五折幕空间打造的“数字大运河”,成为馆内极受欢迎的打卡点;在“运河上的舟楫”展览中,运用沙飞船和周边环幕上的数字动态影像,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乘船沿运河一路北上的风景。


在“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览中,布设巨大的LED屏天幕,让观众沉浸体验“昼夜轮回、四季交替”的运河水乡繁华图景,令人惊叹。从无到有,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展览最大的亮点,这是南京博物院对于“科技赋能”的全新理解和升级实践。如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不仅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更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文化新地标和旅游目的地。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



升级文创产业,擦亮专属名片。依托馆藏优势,开发文创产品。南京博物院配合临展开发了以宝藏系列为代表的近千余款文创产品,做好活化利用,讲好中国故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南京博物院承办的“紫金奖·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推动了文化创造性发展,赋能美好生活,践行文创是“最后一个展厅”理念,让公众更好地把博物馆带回家。


优化文创业态,提高服务水平。南京博物院优化调整文创商店规划布局,提升改造以突出活态展览为主的“民国馆”街区和侧重融南汇北的专属餐饮服务区域经营业态;首创“江苏省博物馆商店联盟”运营形式,采用先进的连锁管理运营模式和市场营销理念,整合全省博物馆及其商店资源,统筹开发全省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并进行品牌化市场推广,打造新型一体化的博物馆产业平台。


利用平台交流,增强综合实力。充分利用“紫金奖”平台、“文创试点单位”优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开发机制和经营管理方式,扩大文创品牌影响力。多次参加文博主题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屡获嘉奖,2019年获今日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文化创意产品(泰国)展销会“中泰文化交流优秀参展单位”称号;2020年获第三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灯塔奖”和“优秀展示奖”。




绘文化锦绣

锚定一流打造文化交流新高地


南京博物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各级各类文博机构的互通协作,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展现“水韵江苏”和“文化中国”的迷人魅力。


优化资源配置,扩大行业影响。近年来,南京博物院通过理念“创新”,信息“互通”,资源“互换”和机制“互联”,参与举办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国内交流展179个,推出多个独立策划的展览赴全省博物馆巡展,使民众在家门口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创造的灿烂历史和优秀文化。除了以馆藏珍品参与展览外,南京博物院还积极发挥第一梯队的行业优势,通过调拨文物支援、输出展览巡展、派员指导业务等方式积极帮扶中小博物馆建设发展。国家文物局于2019年在南京博物院设立“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责任人员实习实训基地”,不仅为各省市进出境审核机构培养责任鉴定员,也为加强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的梯队建设做出贡献。


推动对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双城记——南京与爱丁堡古城保护成果展”是南京博物院改扩建后的第一个外展,之后又陆续引进一些体现世界文明的展览,有“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等。2015年,南京博物院藏“胜利之笔”应邀参加“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对回顾历史、倡导和平、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南京博物院与国内10家甲骨文收藏单位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申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法老·王展览海报



在交流互鉴中,南京博物院推出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点的文化品牌和产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2017年,南京博物院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大明展”,该展列入2017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为清单中仅有的两项历史展览项目之一,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2018年度资助项目。2022年,南京博物院参与主办的“众里寻她——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展”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的重点展览项目,在香江两岸广受赞誉,获得一致好评。


南京博物院主办或牵头“合作的力量:中美博物馆峰会”“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大运河博物馆联盟”等多边平台,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合作交流格局,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签署战略协议,加强人才培养、展览交流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合作。


添翠林新绿

引留人才激发干事创业新作为


南京博物院明确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激发活力,着力从改进干事生态机制上下功夫,树立崇尚实干实效的业绩观,让有为者、能为者、善为者有用武之地。


注重青年培养,强化梯队力量。南京博物院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加大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组织“传帮带”活动,助力青年员工在项目申报、技能提升等方面成长进步;鼓励青年课题申报,形成以学术课题申报带动课题成果落地到实现学术转化的良性循环,促进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课题逐渐变为省部级课题或南京博物院的重点项目,青年人才逐步成为科研力量的骨干;开展专业技能和新员工培训,请业内有名望、水平较高的学者作为导师,对青年学者进行指导,传承更为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科研思路,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引领和支持,致力建设青蓝相继、师道传承的人才队伍。


创新激励机制,干事接续有力。南京博物院适应事业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在2014—2016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主要运行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博物馆行业第一方阵。出台《南京博物院文化创意开发激励办法(试行)》《南京博物院科研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在业界形成示范效应,南京博物院被江苏省科技厅纳入科研事业单位序列。


推行“1个策展人+1个团队”的策展人制度,可复制、可借鉴、易推广,依此制度南京博物院举办多个业内和社会口碑俱佳的大型特展。提倡技能、绩效带动职级职称变化,形成长效有力的激励机制,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在强化内控体系、提升治理水平的同时,通过申请成为省属科研机构,制定文创开发、科学研究激励办法、实行考古差旅包干等措施激发干部职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栉风沐雨九十载,春华秋实满庭芳。近十年来,南京博物院在典藏征集、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朝乾夕惕,与时偕行,一代代博物院人见证、记录、呈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澎湃活力、薪火传承,用文物力量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


九十年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上,南京博物院将初心镌刻于心,让使命扎根于民,牢牢把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江苏实践”,为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图景贡献南京博物院的智慧力量。


本文刊载于《中国文物报》2023年10月31日第6版




编辑 | 卢 阳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德牧吧

宠物虾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