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西藏之旅:探秘雅鲁藏布江河谷与独特藏戏文化

10-18

西藏之旅:探秘雅鲁藏布江河谷与独特藏戏文化



⊙杨辉麟



雅鲁藏布江宛似一条银色的巨龙,由西向东奔腾在西藏的东部,它流经仲巴、萨噶、昂仁、白朗、日喀则、曲水、拉萨、贡噶、乃东、桑日、曲松、加查、朗县、林芝、墨脱等33个县(市),在我国境内全长2057公里,流域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


(一)仁布玉石


玉石,无欲无求,与星体同在,与宇宙齐寿。在西方现代派诗人的笔下,成为厌倦人生的象征意象;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下,则成为魂魄所系的信物。


然而,在雅鲁藏布江畔的仁布县这块蕴藏着丰富玉石资源的土地上,玉石却负载着人生的艰难和欢乐,成为自由创造生命的象征,凝结着藏民族宏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玉石的神采 被人们誉为“玉石之乡”的仁布(rin-spungs),可以饱览玉石雕塑艺术的胜观。造型各异的玉雕,神采飞扬美不胜收。

你看,玉壶高60厘米,壶身宽处直径约30厘米,呈浅绿色,中上部有一对对称的石耳和石环,石耳生在玉壶上,石环套在石耳中,石环小拇指粗细,环形有中拇指半握那么大,活像一道光洁的手镯可以自由转动,仿佛天上人间的美景都幻化其中。


你看,一尊坐佛一手扶膝一手捻动佛珠,背倚如雪涛翻涌的莲花,还有一只雄狮蹲伏一旁。

你看,三头六臂天蹲足踏飞鹰,手执降魔杵、宝剑、照妖镜、玉环等物,佩饰下垂叩之有声。

你看,玉碗、玉酒盅、玉烟灰缸、玉香座、玉蜡台、玉灯盏、玉盛碟……玉石马、玉石牦牛、玉石鸟、玉石猴、玉石菩萨、玉石神像……雕技精湛玲珑剔透

如此繁复众多的玉雕造型,并非单一色彩。因为仁布的玉石有青白玉、梅花玉、米黄玉、色影石、水晶石、玛瑙……艺人们因材构型因色选题,水晶石雕为玉石狮,米黄玉琢为佛像,青白玉凿为茶壶,各具特色。


玉石的传奇 仁布的玉石资源得天独厚。早年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下碧水常流山清水秀。据说,印度高僧莲花生曾修道于此。又相传,过去这里有一女道人隐居于此,她食蓬果根人生果,出没于苍松翠柏间200余年。青山易色江山易主,而女道人却颜面如童,依然貌美如玉。

还据玉雕厂洛桑副厂长介绍,雕工细腻的玉石狮子还有一段来历。那是1984年秋天,一连数月急雨,山洪暴发。后来雨歇河瘦山谷空明,老艺人明久(mi-vgyur)在德吉林乡一条洪水沟里,捡到一块浅绿色的玉石,质细硬度大,形状酷似狮状,便因石雕凿刻出一尊活灵活现的玉狮。


仁布玉石有绿白色、浅绿色、深蓝色、米黄色……色泽纯正质地优良,特别是绿白色玉石,纯净细腻柔润坚韧经久耐磨,天然图案变幻莫测,时而像喷泉汹涌不息时而像白鹤展翅,或者银浪翻滚或者雪花飘飞……既宜受刀可精雕细琢,又日久色泽不变,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玉石呈露的毕竟只是天地造化的奇观,自然的生命信息。“神工鬼斧”仅止劈削出一脉沉寂的荒山。仁布艺人却把玉石化为人间的传奇化为艺术的奇观。

老艺人明久名震一时,他的生涯颇有传奇色彩。西藏和平解放前,他已是一位著名的雕刻艺人,雕饰的玉石戒指和手镯不仅畅销西藏,还远销锡金、不丹、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1985年,他带领四个徒弟在一块巨大的玉石上雕刻了一座布达拉宫,参加中国尼泊尔边境贸易展览,促进了国际间文化艺术的交流。


玉石的财富 今日仁布,一代玉雕新秀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曾与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平县联营,聘请了技术人员,购置了玉雕机器,在工艺上运用圆雕、浮雕、镂雕、背雕、平雕等技术,锐意创新,品种由以前的几十种增加到300多种,大至几米高的佛塔,小到玉佩、戒指、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人物肖像等各种装饰工艺品和生活、宗教用品。

玉石富一方,仁布丰富的玉石资源是仁布人绵延不绝的财源。


(二)南木林藏戏


藏戏,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古典戏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日喀则时,我特地到南木林去观看了藏戏表演。南木林的藏戏在日喀则是最负盛名的。每逢节日,他们都要演出藏戏。

那天,演出的剧目是《文成公主》(a-lca-rgya-za)。戏台前,穿着节日盛装的藏族男女,里三层外三层,有的爬到树上有的坐在石头上有的骑在毛驴上有的站在楼顶上……可见藏戏的魅力。


藏戏开演了。这时,只见台上跑出7个穿着彩色长绸袍,脸上涂脂抹粉,头上插着各式珠钗、玉簪的女演员,边舞边唱,随着咚咚锵锵的鼓乐声,清脆高昂的戏腔缭绕不绝。只见观看的人群时而雅雀无声,时而雀跃欢腾。县文教局的一位藏族干部告诉我:“这是‘拉姆娃’在拉场。”

我懂得这个意思。藏戏,藏语称为“阿佳拉姆”(a-le-lha-mo),意为“仙女大姐”。究其缘由,不外乎两点:一是带有一定程度的亲昵意味;二是在演出正戏前,先由“仙女”——拉姆们出场歌舞借以集拢观众。


以前的藏戏,在演出的场地中央,要供奉藏戏鼻祖汤东杰布的像。相传,汤东杰布(thang-stong-rgyal-po)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僧人,他修行的寺院处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来往行人全靠坐牛皮船过江,由于江水汹涌,常翻船丧命。

他发誓要修建铁索桥以利众生。为筹措经费,他四处化缘,感动了女神吉尊卓玛(rje-btsun-sgrol-ma),在梦中女神指点他到雅隆河谷去请能歌善舞的七仙女帮忙。他请到了七仙女后便到处表演戏剧歌舞。历时几年,募到许多铁料和资金,建成了“贝钦曲卧日”等13座铁索桥。同时,藏戏在民间也流传开来。


在最早的藏戏里,汤东杰布自任戏师,群众称他的戏班子为“宾顿巴”,意为“七姐妹”。演出时,由七姐妹身穿艳丽的服装扮演仙女,貌楚楚舞翩翩犹若仙女下凡,故把藏戏称为“阿佳拉姆”,即仙女大姐了。

演了20分钟,《文成公主》戏开始了,场上掌声雷动。可见,这个戏目是大家欢迎的,也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

这出戏的第一部分是“长安求亲”。吐蕃(tu-bod)赞普松赞干布(srong-btsan-sgam-po)是个英明有为的赞普,他仰慕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又听说唐朝皇帝有一位贤淑美丽的女儿叫文成公主(aong-shang-kong-co,626—680),便想求娶为妃,于是,他派出聪明能干的大臣噶哇·禄东赞(mgar-stong-btsan)率领使团前往长安求婚。


禄东赞率领100名骑士跋山涉水,从风雪高原向长安进发。到了长安,吐蕃的使臣们对长安的繁荣表现出十分仰慕的心情。同时,大相禄东赞也在唐皇面前极力夸耀松赞干布的聪明才智和治国才能。

这场戏,可以看出禄东赞的专心致志的吟腔弄调。唱腔提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藏戏中特有的拖腔。尤其是他们在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时的舞蹈和唱腔更为精彩,把狂风暴雪、险滩狭谷、激流悬崖以及无垠草原上的纵马疾驰,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表演技艺是十分高超的。


戏的第二部分是“七试婚使”。描写禄东赞的惊人智慧,一一战胜各国求婚使节,赢得了请婚的胜利。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戏中讲波斯(tazig,苏木都刺国)、霍尔(hor,指回鹘或蒙古)、格萨和印度等国的使团也向唐皇求娶文成公主,唐皇非常为难。

为了做得公平合理,唐皇就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把公主迎娶去。于是,便展开了一连串比巧斗智的场面:唐皇先给使臣们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条丝带,叫他们把丝带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

其他使臣想尽千方百计,丝带怎么也穿不过去。禄东赞却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一头紧系丝带,在九曲孔眼的一边抹上蜂蜜,蚂蚁闻到蜂蜜香便带着丝线爬过去,丝带便穿在了明珠上。这便是一试婚使。


二试婚使是皇帝叫人牵来100匹母马和100匹马驹,让婚使们分辨哪匹母马是哪匹马驹的母亲。婚使们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分有的按老幼配有的以高矮比,结果都弄错了。禄东赞却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只给马驹喂料不喂水,第二天把马驹放回母马群中,马驹急急忙忙地找母马吃奶,这样就分辨出来了。

三试婚使是皇帝叫人赶来100只母鸡和几百只小鸡,让婚使们指出哪些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这件事又把婚使们难住了,谁也指不清谁也道不明。禄东赞便把鸡群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酒糟,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地呼唤小鸡觅食,但还有一些小鸡不听呼唤到处抢食。于是禄东赞学着鹞鹰的叫声,小鸡们闻声便钻到自己妈妈张开的翅膀下藏起来,这真是一幅奇妙的景象。


后来,又经过识木、宰羊揉皮饮酒、赴宴找站回店……禄东赞均以超人的智慧获得了胜利。最后,禄东赞在汉族大娘的帮助下,从500个穿着打扮一样的美女中认出文成公主,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这场戏主要用“数板”形式演唱。

戏的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入藏”。唐皇赠给文成公主历算、经典300卷,各种手工技艺60种,能治404种病的药材,100种验方、针炙医术和4种炮制医药的方法……

文成公主带了青稞、豌豆、油菜籽、小麦和荞麦五样粮食的种子,带了耕牛和奶牛,带了白的、黑的、蓝的和绿的等五种颜色的羊,还带了内地的铁匠、木匠、石匠……

整个场面是个欢乐的大团圆,采用轻歌曼舞的形式来表演欢乐、团圆的主题,伴唱、帮腔,这与广东潮剧、四川川剧真是异曲同工。


我虽然听不太懂戏语台词,但是演员们形象的表演,却使我了解到这段藏汉团结史上的佳话。剧中对文成公主入藏的盛况及隆重的婚礼描写得详尽入微。这是汉藏人民悠久的亲密关系的最好见证。

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藏戏的格调粗犷,仅唱腔就有20多种,演员演唱时根据人物的性格、喜怒哀乐和剧情变化,时时更换腔调,并伴有打击鼓乐,表演的舞蹈骑马、行船、爬山、登楼、擒魔降妖、礼佛拜祖……给人以和谐真实的美感。


藏戏在西藏流行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早期的藏戏是用舞蹈哑剧表演简单的故事。直到现在,藏戏还专门有人在一旁进行幕后道白,即演员在台前表演,幕后的“话外音”在叙述剧情进展情况。

同时,过去藏戏演员在台上都戴红、黄、绿等不同颜色的面具,现在也残留有面具角色。即仙人、魔怪、牦牛、鹿、犬等角色须戴面具。这就可以看出,藏戏是古时候西藏说唱表演和舞蹈的发展。

到了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
ngag-dbang-blo-bzang-rgya-mtsho,1617—1682)
时,才正式形成为以演员为主的戏剧。


经过长时间的民间舞蹈,演员的创作以及后来艺人的不断加工,到西藏和平解放时,保留有传统剧目12个,最有名的是“八大剧本”:《文成公主》《诺桑王子》(chos-rgyal-nor-bzang)《朗莎雯波》(snang-sa-vod-vbum)《苏吉尼玛》(gzugs-kyi-nyi-ma)《白玛文巴》(pad-ma-vod-vbar)《顿月顿珠》(don-yod-don-grub)……这些戏目,多数是佛经故事、神话传说,即使有历史故事或人情世态的剧目,也渗进了不少虚幻的神话。

藏戏,是西藏民族民间文学园地里的一朵瑰丽奇葩,它标志着西藏文化艺术的丰富和成熟。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南木林藏戏的存在与发展,便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作者简介】——杨辉麟 藏族名玛米多杰(ma-mi-rdo-rje),1952年生,重庆铜梁人。1969年12月入伍,1970年3月进藏,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12月退役。西藏作家,文化领域创作者,已出版《西藏东南角》等书17部。


∥请关注我@读走西藏​∥


宠物狗大全图片及价格

保山南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