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吕梁市博物馆:揭示西河古蕴与泱泱汉风

10-20

吕梁市博物馆:揭示西河古蕴与泱泱汉风

山西文物

山西省博物馆协会

吕梁市博物馆

文博山西

吕梁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这里历史悠久,最早在春秋时期建置,汉代设西河郡,繁荣一时。这里人文荟萃,出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初唐诗人宋之问、宋朝名将狄青、清代廉吏于成龙等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吕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汉画像石便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本期晋地宝藏的主角,就是吕梁市博物馆。

我省唯一一座规模宏大的汉画像石博物馆

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流行于两汉时期。一般附着于墓室、享堂、阙等墓地建筑构件之上,题材有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仙世界等,体现了汉人视死如生的思想。

我国的汉画像石主要有5个中心分布区,晋西地区便是其中一个,主要集中在吕梁市三川河流域一带,以离石为中心,包括柳林、方山、中阳等县。这里的画像石均出土于东汉晚期地方官吏和豪强墓葬中,正处于汉画像石濒临消亡的时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大多采用当地的砂质叶岩,这种石吸水、吃色,画在上边的墨线和色彩历经千年不变,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收藏、展示、保护并研究这些吕梁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1997年,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立项,1998年开工建设,2002年10月建成并正式向游客开放,这是我省唯一一座规模宏大的汉画像石博物馆。该馆位于吕梁市离石区龙凤南大街35号,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加仿汉装饰,仿汉阙大门,顶部还有6个仿汉的小阁楼,别具一格。总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其中展区总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馆藏文物3160件,其中珍贵文物210件,包括一级文物56件,二级文物42件,三级文物112件。

该馆以“汉画像石”为基本陈列,同时陈列有青铜器、陶瓷器等文物精品。“汉画像石”“商周青铜器”多数为国家一、二级文物,不少精品弥补了全国的空白,成为国内外孤品。2003年,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基本陈列“铁笔绣像浪漫汉风——吕梁汉画像石艺术展”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成为山西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博物馆。

2020年8月,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更名为吕梁市博物馆(加挂吕梁市文物保护中心牌子)。2022年,吕梁市政府决定对吕梁市博物馆进行维修改造和重新陈列布展,总投资5000余万元,由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实施,吕梁市博物馆具体承办。该项目预计11月开工建设,2023年国庆前开馆运营。目前,吕梁市博物馆处于闭馆状态。

四大展厅,带你感受汉代文化魅力

该馆的基本陈列“铁笔绣像浪漫汉风——吕梁汉画像石艺术展”分为四大部分:“西河古蕴”“演绎人生”“青山石韵”和“铭载春秋”。走进展厅,一幅气势恢宏的汉代历史画卷便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品味萦绕千年的西河古蕴

吕梁,在汉代分属西河郡,郡相当于现在的省。

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沿黄河两岸设立了西河郡,管辖36个县,郡治在平定,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榆林。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徒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从此,古老的离石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

第一展厅“西河古蕴”主要展出的是一位西河郡太守墓的画像石。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月俸禄2000石。这座墓于1997年出土于离石市交口镇石盘村。该墓为砖石混合结构,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组成。在展厅内可以看到,这些画像石的石质为红褐色砂岩,由门楣、门框、门扉、立石、横额和石柱等19块构成。图像细部用墨线描绘,局部涂红彩,线条流畅。

这些画像石上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车骑出行、西王母、东王公、门吏、神兽和花草等。其中,门楣石上绘刻的是车骑出行图。据该馆负责人柳海燕介绍,“车骑出行”是汉墓中常见的图案,它所反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反映墓主人生前的仕途经历;二是墓主人前往祠堂接受祭祀的场景。这里表现的应当是墓主人前往祠堂接受祭祀的场景。由于墓地与地上祠堂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非常遥远,因而需要驱车前行,在出行过程中,车辆的类型、数量是墓主人身份、地位、权势、财富的一种显露。

此外,该墓前室南壁的一块画像石上还描绘了田间生产的景象,左侧两匹马系在一棵树下,旁边有马槽,跽坐的马夫和雄鸡。右侧刻牛、车、飞鸟,以及远山近草。“汉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开耕劝农是汉代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动。这组画像石表现了墓主人为官一任,劝课农桑的政绩,同时也是墓主人财富的展示。”柳海燕说。

在墓葬东壁有一件带有墨书题记的石柱,四面均刻卷云纹,部分纹饰涂红彩。正面墨书汉隶:“西河太守……”,其余文字漫漶不清。柳海燕表示,西河郡地处汉帝国的北部边陲,历来为汉与匈奴交战之地,战事的多变使得西河郡太守也常有变更,因此,墓主人是谁已经难以查实了。

■了解汉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汉代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追求怎样的生活?在第二展厅“演绎人生”中有所展现。

两汉时期,升仙思想泛滥成灾,这样就给汉画像石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这些画像石刻有无数的马、牛、羊,都长上了翅膀在天界飞翔。画像底部欢快的人们,喜悦地挥动着四肢正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这是原始的人们用他们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做着祈祷,祈祷神灵的保佑和降福。

位于西河郡太守墓前室东壁北侧的画像石上,绘有西王母和楼阁图。画面上层的西王母头梳高髻,身穿长袍,手持仙药,跽坐于束腰高座之上。下层望楼为两层庑殿顶式, 一层有楼梯可直达二楼。“秦汉时,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而封建主常常建造高楼保持仙居环境,希望能引诱仙人下凡,永得仙药。或能像仙人一样居于仙楼,这是汉代神仙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柳海燕介绍,“西王母作为神界权力的化身,当然是汉画像石的首选题材。”

还有一块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像石,出土于离石马茂庄村的东汉左表墓,它的主题图案为仙人戏龙马。只见画面中一仙人站立在山顶,双耳竖立,有发有须,衣摆后飘,手执仙草正在戏龙马,龙马则飞于空中,鬃毛竖立。龙马之下刻有二鸟,左侧鸟有冠有羽,振翅欲飞;右侧鸟无冠无羽,双腿直立,目视前方。二鸟之下刻一柿蒂纹。“有的学者认为仙人是一个头梳双髻,肩生双翼的羽人,被戏的龙马当然就是天马了。柿蒂纹是汉代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纹样是人们从顶部观看到的盛开的莲花。莲花代表天庭中的华盖,就是紫微星,是太一神居住之地。可以说莲花是天穹之花,反映了汉代人神秘的宇宙观。”柳海燕说。

此外,该展厅还展出了一组随葬品颇具生活气息,有绿釉厕圈、绿釉陶勺、陶盘、耳杯、陶井、陶灶等,都是日常所需,看来墓主人希望在阴间也过着同样甚至更美好的生活。

■马茂庄2号汉墓的复原展示

第三展厅“青山石韵”主要展示的是离石马茂庄2号汉墓的画像石。通过展厅内的图文展板,我们可以了解到,马茂庄汉墓群位于村西山塬,为古今多葬之地,共发现墓葬20余座,其中6座画像石墓。墓群的时代上迄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即公元150年,下至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是重要的画像石出土地,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马茂庄2号汉墓于1992年发掘,为砖石混合结构,坐北朝南,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和后室组成。画像石为红褐色砂岩,分门楣、门框、门扉、立石、横额和柱等28块。内容有车骑出行、西王母、东王公、门吏、神兽和花草等。先用墨线勾勒线图,再将轮廓之外剔地平铲,形成浅浮雕。刻画凝重古拙,构图简洁疏朗。

展厅内按1:1的比例部分复原了马茂庄2号汉墓,比较真实再现了汉墓的原状。但由于空间所限,只复原了墓门、甬道和前室,耳室与后室均没有复原。耳室用来存放随葬品,平面呈长方形。后室用来存放棺椁,平面呈长方形。前室相当于客厅,地面铺砖为墓葬的原砖,平面呈正方形,画像刻于墓门及前室四壁。南与甬道相连,北通后室,东西各通一耳室。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能修起画像石墓的恐非土财主所能办,是古之阔人”。

■以刀代笔记录千年沧桑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说过: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汉代提倡孝道,人们纷纷通过厚葬来表达孝道。当东汉社会上奉行厚葬的时候,西河郡一带画像石墓也就应运而生并流行起来。在第四展厅“铭载春秋”中展示了一些石刻铭柱,为研究吕梁地区汉画像石的发展史提供了确切纪年,均处于东汉时期。如“和平元年十月五日甲午故中郎将安集掾平定沐椒松室万世宅兆”,当中的和平元年,是汉桓帝年号,即公元150年。“汉故华阴令西河土军千秋里孙大人显安万岁之宅兆建宁四年十二月丁卯朔十日丙申造”中的建宁四年,是汉灵帝年号,即公元171年。

十六国、东汉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汉画像石这种汉代特有的丧葬习俗,随着东汉王朝的覆灭而销声匿迹,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汉画像石,出土于吕梁市区域内的商代方国青铜器和窑藏陶瓷器也是该馆的珍贵文物,在此就不多做介绍了。

镇馆之宝

汉画像石是汉代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演绎和再现者。接下来,由负责人柳海燕为您推荐镇馆之宝。

左表汉墓之“火牛阵”画像石

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率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大举伐齐,仅用半年时间,就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仅剩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山东平度县东南)两座孤城还在苦苦挣扎。当时的即墨城外,百万雄兵陈兵列阵,杀气腾腾,城内人心惶惶,加上守将战死,城池危在旦夕。就在敌我悬殊的关键时刻,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齐国守将,临危受命,用一千头角缚尖刀、身披诡异图案、尾绑火把的火牛作先锋,趁夜掩杀,一举击溃五国联军,并且乘胜追击,收复了齐国失陷的所有城池,在中国军事史书浓墨重彩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田单,而他独创的“火牛阵”战法,对后世影响巨大,甚至在汉代作为一种图腾,被绘刻在祠堂、墓室内,昭示墓主人的雄才大略。

这块陈列在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内的画像石,因其左上侧绘刻着一武士手持长剑与一角上缚长刀、尾巴翘起的牛搏斗的画面,经过专家辨认鉴定,被命名为“火牛阵”。而这块“火牛阵”画像石的墓主人,正是汉代“持节使匈奴中郎将”左表。

左表,字元异,中阳人氏,生前曾任汉代持节使匈奴中郎将,主要负责管理匈奴,收受贡品,颁布诏书,他的职责可以直接反映汉朝的强大,与汉武帝决心击败匈奴,扫除边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逐匈奴于漠北,封狼居胥”的辉煌战绩和影响相互印证。墓葬建于公元150年,所在的吕梁市离石区马茂庄村,也是汉朝对西河郡实际管理疆域划分的历史佐证。

山西晚报记者 吕国俊 南丽江 孙轶琼 通讯员 杨敬

(责编:candy)

龙洋银元图片

纯种藏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