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18日,《光明日报》05版聚焦菊花石,深度报道浏阳菊花石的传承与创新。
湖南浏阳永和镇永福村,大溪河蜿蜒而过,流水潺潺。在这里有一种“神奇”的石头——菊花石。
石头沉睡万年,聚天地之灵气。菊花石孕育于两亿多年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其色彩由黑、灰、白组成,在黑色为主体的基础上散落着白色晶莹的花朵,形态酷似菊花,故又名石菊花,再经过艺人的精雕细琢,将石块镂空,雕上茎叶,便成了永不凋谢的菊花。
“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艺术珍宝,更是留给我们永和镇的瑰宝。菊花石上记录着亿万年的沧桑巨变,守护它、传承它也是我们的责任。”湖南浏阳永和镇菊花石博物馆馆长谢文才说。
“石”因奇而巧,因“雕”而美。菊花石雕技艺从兴起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因岁月沧桑、时代变迁,几经兴衰沉浮,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工艺大师戴清升以菊花石雕刻作品“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石头能开花”令世人瞠目,展品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
走进永和菊花石博物馆,1700多平方米的展厅详细记录了菊花石雕发展历程。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镇馆之宝”——一方小巧古朴的菊花石砚台。它正是出自“菊花石雕刻之父”、全国首批三十四位工艺美术家之一的戴清升之手。正是在戴清升等人的坚持下,菊花石雕技艺在传承中得以发扬。
然而,菊花石雕在当地也面临企业规模较小、传承人才匮乏的发展难题。在新的形势下,菊花石技艺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
为把菊花石从资源做成品牌,永和镇创新打造了菊花石特色文化产业园,引导成立了浏阳市菊花石文化传承协会,指导制定行业规范准则,规范行业秩序;在菊花石开采地沿河打造菊花石商业街,结束永和菊花石小作坊式的前店后厂的分散经营模式,形成了集矿石开采、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以菊花石文化产业园为载体的菊香小镇被评为长沙市创业示范街镇。
而这种创新,也融汇在谢文才的菊花石梦想中。在发展中,谢文才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当地菊花石产业做强做大,如何发扬以菊花石雕刻为特色的传统文化,走出一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扬的永和特色文化产业之路。他创新制作出的烟花石以菊花石天然造型为基础,以民族民间艺术为根基,将菊花石和烟花融为一体,将烟花绚丽绽放的瞬间印象凝结为永恒。
“菊花石和烟花都产自浏阳,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典,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烟花石既有奇石的凝重与古朴,又有烟花的奔放与洒脱;既有奇石的晶莹与简洁,又有烟花的绚丽与多姿。这是创新菊花石雕艺术的一个尝试,也是解读烟花艺术的一个尝试。”谢文才说。
在建设菊花石博物馆的同时,谢文才还倾力打造了一所菊花石雕刻见习所,旨在将菊花石特色博物馆与文创产业相结合,带动文化旅游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提高品牌影响力,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
在菊花石雕技艺传承人眼中,石头是有生命的,手艺人可以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唤醒菊花石的思想与灵魂。而这项乡村非遗,又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传统村落中萦绕起浓浓的乡愁。
“我们将健全行业质量体系和地域版权保护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企业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依托菊花石的资源禀赋和几百年传承的艺术积淀,使菊花石雕刻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永和镇党委书记傅庭信说。
编辑 罗娜丨审核 刘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