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探寻千年碑文的秘密

07-05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探寻千年碑文的秘密


九成宫醴泉铭》,或称《九成宫碑》,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六年(632年)立于九成宫内。碑高270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厚27厘米。碑额刻有六龙缠绕及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每字约10厘米。碑有界格,格约3.5厘米(即古之谓“寸楷”),24行,行50字,1109字。原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但残损过多,已非原貌。



欧阳询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时已是七十五岁

欧阳询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时已是七十五岁,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该碑书法体现了欧阳询书法刚劲险绝、法度森严的特点,被誉为“楷书之极则”、“正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的由来及碑文的主要内容:

九成宫,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约五里处,原为隋之“仁寿宫”,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593年),建成于开皇十五年(595年)。据史载,仁寿宫建筑极其豪华壮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匠死者以万数。《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三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仁寿宫建成后,隋文帝杨坚每年都要前去避暑,后来他本人和皇后独孤氏也都在此宫中去世。

隋朝末年,仁寿宫渐次荒废。唐贞观五年(631年),太宗李世民对此宫加以修缮,更名为“九成宫”。“九成”意为九重,言其极高。《新唐书·地理志》:“西五里有九成宫,本隋仁寿宫,义宁元年废,贞观五年复置,更名。永徽二年曰万年宫,乾封二年复曰九成宫。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

九成宫中本没有水源,贞观六年四月,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在西城的北面发现泥土有些湿润,于是以杖疏导,随即有泉水流出,遂将此水导入石渠,并命名为“醴泉”。古人认为醴泉的出现是一种嘉瑞,于是太宗命魏徵撰文,命欧阳询书碑,立于醴泉之侧。这就是《九成宫醴泉铭》的由来。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可分为五段。第一段交代九成宫的由来,描述了隋代仁寿宫的雄伟壮观,穷泰极侈;第二段叙述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改修九成宫的节俭做法;第三段记述了唐太宗发现醴泉的经过;第四段引经据典,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附,持满戒溢”的谏诤之言;第五段是颂词,总结全文。

作者魏徵是唐太宗的重要辅臣,以直谏闻名于史册,观此碑文,确非虚誉。所以宋人曾巩在跋此碑时称:“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欧阳询在楷书、隶书、草书等书体上均有造诣,其中尤以楷书为最,他的楷书体势纵长,结构独异,笔力险劲,后人尊称为“欧体”。《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作品的代表作,其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整个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画都成为后世的模范。故此碑历来为书法爱好者追摹不已。
















































专栏
九成宫醴泉铭1000字通临示范
作者:侯保成书法课堂
99币
29人已购
查看

龙头银元图片及价格

战国古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