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揭秘太平天国太平玉玺的读音及八位万岁身份

11-17

揭秘太平天国太平玉玺的读音及八位万岁身份

【文/寒柏陇卧子】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原创文章,全网删帖保护;如遇抄袭侵权,必将追究责任。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玉玺是太平天国国玺和诏书盖玺,是极为严肃的,《诏书盖玺颁行论》中曰:“以昭天威,以行国信”。

太平天国当时在制作这方玉玺时,对玺文内容及其次序、读法必定有严格的规定。那么,这方玉玺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读才符合历史事实?玉玺玺文中“八位万岁”都指的是谁呢?

太平玉玺


“太平玉玺”的正确读法应当如何?

中国历史博物馆阵列有太平天国的两方玉玺,其中一方为天王洪秀全所使用,这方玉玺就是“太平玉玺”。

“太平玉玺”为五寸九分见方,四周镌云龙,中间刻有吉利韵语、俗语等印文11句44个字。这些印文究竟应该怎么读?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对此意见纷纷、各有所说。

&读法一

文史学者谢兴尧先生早年在《太平天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一书中考证说,“太平玉玺”的玺文是仿照天地会的“腰平”而制造的。那么根据“腰平”的格式,玺文的读法应当是:

太平玉玺

天父上帝 恩和辑睦

天王洪日 天兄基督

救世幼主 主王兴笃

八位万岁 真主贵福

永定乾坤 永锡天禄

学者罗尔纲先生也认为依照谢兴尧按“腰平”格式来读玺文是完全合理的。这种读法是先读玺文的上半部,再读玺文下半部。下半部按照从中向外、从左向右(钤印后则是从右向左)的次序来读,即左右左右读法。

这方“太平玉玺”中的“太平玉玺”及“恩和辑睦”两句,其文字次序即为自左而右,太平天国其它玉玺文字的次序亦是如此。据此来看,谢兴尧先生的读法还是不错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太平天国尊卑次序尚左,按以上的读法,将“天王洪日”置于“天兄基督”的左边,便颠倒了天父、天兄、天王的排列次序,要让洪秀全在玉玺中公然僭越天兄,这是不可能的事。


&读法二

于是,文史专家荣孟源先生便对此提出商榷意见,他认为无论如何不能把天王置于天兄之上,因此前五句应该读为:

太平玉玺

天父上帝 天兄基督

天王洪日 恩和辑睦

下面的六句依从谢、罗两位先生的读法,这种读法对玺文下半部先自右向左,再自左向右,即为右左、左右左右读法。

荣孟源先生理顺了天父、天兄、天王三者的排列次序,认为天父、天兄、天王三位彼此之间应当亲爱和睦。



&读法三

香港大学的简又文先生对玺文的读法又与以上的不同,他的读法是:

太平玉玺

天父上帝 天兄基督

天王洪日 主王兴笃

救世幼主 真王贵福

八位万岁 恩和辑睦

永定乾坤 永锡天禄

简先生也注意到了天父、天兄、天王的排序,他所采用的读法是自右向左,即右左右左读法。

但太平天国尚左,该玺文为什么采用尚右的读法?又为什么将“恩和辑睦”一句插到“八位万岁”的后面?简先生却并未作出解释。

这方“太平玉玺”中,除“八位万岁”一句不知所云之外,“主王兴笃”句也不知作何讲,简又文先生推测“兴笃”二字可能是人名,但没有证据。


&读法四

董蔡时先生对“太平玉玺”提出了另外一种读法:

天父上帝 太平玉玺

恩和辑睦 永定乾坤

八位万岁 救世幼主

天王洪日 天兄基督

主王兴笃 真王贵福

永锡天禄

这是从左至右一顺排列的读法,太平天国尚左,其玺文的读法一般都是自左而右的。

但是这种读法将天王置于天兄之前,把幼主又置于天王之前,便打乱了“爷哥朕幼”的排列次序。从内容来看,“真王贵福”指幼主洪天贵福,那么“救世幼主”以下四句应该接以“真王贵福”方为合理。



&读法五

历史学家王庆成先生对上述读法一一作了研究后,提出玺文的读法应当如下:

太平玉玺

天父上帝 天兄基督

天王洪日 主王兴笃

救世幼主 真王贵福

八位万岁 永锡天禄

永定乾坤 恩和辑睦

这种读法仍然是从中向外、从右向左,即右左右左的读法,与读法三的简又文先生相同。

为什么采用右左右左的读法?王庆成先生解释说,这方玺文的次序“是洪秀全按照基督教教义和他自己独特的宗教理论安排的,是一种尚右和从右读的特例”,洪秀全根据他的宗教理论“在这方玉玺中特将天兄的地位安排在右边”。

但是洪秀全在这方玉玺中为什么要一破尚左的惯例,而采用尚右的方法呢?这个问题也确实难以解释清楚。

并且王庆成先生认为,玺文上半部三句中,“太平玉玺”是玺文之题,“天父上帝”是玺文句首,最后一句“恩和辑睦”是玺文结尾。


--小结

这方“太平玉玺”的读法还有种种,本人只列举了比较主要的几种。一般来说,大多从中间剖读;对于玺文下半部八句,有的自左向右读,有的自右向左读。

并且对于“恩和辑睦”这句,有的放在玺文上半部读,有的插入玺文下半部读。由于插入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各不相同。


那么,“太平玉玺”玺文中的“八位万岁”究竟都指的是谁?

天王洪秀全使用的这一方“太平玉玺”玺文中镌刻着“八位万岁”四个字,确实很令人费解,这“八位万岁”指的又是谁呢?

“万岁”的称号为皇帝所独有,历朝历代只有皇帝才能称“万岁”,而且一朝只有一个“万岁”。皇帝之外,谁敢僭越称“万岁”,便是大逆不道,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了。举个例子,在公元1856年,东王杨秀清向天王洪秀王“逼封万岁”,终遭杀身之祸。

但是太平天国却与历朝不同,天王洪秀全与其子幼天王洪天贵福父子二人同称“万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时为了区别在位君王与继位君王,太平天国官书明载,天王称万岁,臣下可以三呼;幼王称万岁,臣下不可三呼。

太平天国有两位“万岁”,已是奇事,但“太平玉玺”玺文中意出现了“八位万岁”四个字,这个现象不仅令人惊讶,更使人难以理解。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出现“八位万岁”?他们又指的都是谁呢?


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文物图释》一书中考证解释这方“太平玉玺”说:“如果我的解释不错,那么‘八位万岁’就是指‘爷哥朕幼光明东西’八位吧”,罗尔纲先生是根据《朝天朝主图》得出这个结论的。

他认为这“八位万岁”指的是:

爷--上帝,哥--耶稣,朕--洪秀全,幼--幼天王洪天贵福,光--光王洪天光(洪秀全第三子),明--明王洪天明(洪秀全第四子),东--东王杨秀清,西--西王萧朝贵。

有的学者对这种现象解释说,太平天国有“八位万岁”,说明太平天国实行的是一种“多主”、“多万岁”的政治体制。但我个人认为,既然是“多万岁”的政治体制,那么在天京内讧中也就不存在所谓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之说了。

但是事实上,太平天国除了天王与幼王称“万岁”外,爷、哥、光、明、东、西六位并没有称过“万岁”。

在太平天国的文书、印书等史料文献中,从未见称上帝、耶稣为“万岁”的。太平天国认为上帝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天理要论》中说上帝是“自永远至永远,通于万古无数之代,无初无终,无生无死”,并且“千年万年又千万年,未到永远也。”

这就说明上帝既无年纪,又无岁数,故而上帝便不能以“万岁”称之,耶稣也是如此。再则,人与神同称万岁,显然是对上帝和耶稣的大不敬,不合乎拜上帝会的教义。

那么,光王、明王是否可称“万岁”呢?根据《太平礼制》规定,幼主的兄弟只能称“千岁”,在公元1858年以后,光王和明王的封号称为“永岁”。“永岁”者,“万岁”也。“永岁”虽然与“万岁”意思相近,但毕竟不能称为“万岁”,这显然是一种有意识的区别。

至于东王、西王,据《太平礼制》规定,幼东王称九千岁,幼西王称八千岁,从未封为“万岁”。


如此一来,那这“八位万岁”该如何解释?

有人提出,这可能是出于宗教的原因,或者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称谓。但这种推测缺乏根据,上文说了,太平天国玉玺是极其庄严,诏书盖玺而颁行天下的。如果并不存在“八位万岁”,如何能将此四个字刻于玉玺之上?

有的学者认为另有所指,“八位万岁”系天父、天妈、天兄、天嫂、天王正月宫、幼主、幼娘娘八位。但如上述所言,天父、天兄均从未称为“万岁”,就更不用说天妈、天嫂了;至于正月宫、幼娘娘,也未见有“万岁”之称;《太平礼制》规定,“幼主妻,呼称幼娘娘”,既无“千岁”之爵,更无“万岁”之封,可见此说法也不能成立。

还有学者对“八位万岁”作了新的考释,在1972年的《中华文史论丛》一书中认为“八位万岁,就是指的洪秀全正位万岁。”这种观点认为,根据《朝天朝主图》中有“八字是洪字的代义字”,所以可以断定“八位万岁”中的“八”字也是“洪”字的代义字。因此,“八位万岁”实际上只有一位“万岁”,即天王洪秀全。这种说法突破了把“八位万岁”当作“八个领导者万岁”的成见,否定了太平天国“多万岁”的政治体制。

也有的学者不同意以上的观点,他们认为《朝天朝主图》中的“八”字是表示排列洪氏天下位次的一个数字,并不是“洪”字的代义字。洪秀全的代义字是“禾”字,而不是“八”字。洪秀全自称“禾王”,而从来没有称过“八王”。


有一种新的说法是,“八位”二字体现了八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意为四面八方。而“万岁”为万载太平之意,“八位万岁”的意思即四面八方均万载太平,也就是“天下永太平”的意思。“天下永太平”是洪秀全的理想与信念,因此洪秀全将“八位万岁”四个字刻于“太平玉玺”之中。

另外,“太平玉玺”中“八位万岁”字样在太平天国各种文书中均不所见,其玺文中又有违反天国纲常之处,故而有人据此以为“太平玉玺”可能是曾国藩部下为冒功请赏而假造的。但这种说法也缺乏充足的根据。

因此,这方玉玺究竟应该如何读才能符合历史事实,玺文中的“八位万岁”究竟指的是谁?这些问题到现在还在研讨之中,本人总结一些文史专家的观点,并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与朋友们共同探讨,一起交流,大家对此都是怎么看的呢?


本人专注于文化历史、读书心得、诗词对联、文玩收藏、邮票钱币及书法绘画等方面。关注,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核雕图片

虎皮鹦鹉的叫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