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峰峰矿区与磁州窑:探访邯郸地名的源起

06-25

峰峰矿区与磁州窑:探访邯郸地名的源起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多彩旅行·畅游河北#

磁州窑文化,是指古代在磁州境内烧造瓷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古代遗留下来的器物所承载的文化、瓷窑遗址所承载的文化以及由这些文化而延伸出来对古代民俗、宗教、科技、生产、生活方式、诗词、书法、美术等包含的文化信息。磁州窑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超出了国界,引起了国际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峰峰过去隶属磁州,磁州窑的故乡在峰峰境内。

磁州窑文化的历史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与峰峰毗邻的磁山文化遗址。磁山文化遗址在北洺河南岸,距和村镇只有4公里,是距今74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出土了众多的陶器,器型以靴形支架为典型特征,有灰陶、红褐陶、夹砂红陶等,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谷物的炭灰,表明峰峰的先民在公元前5400年前,已经从事农业生产,而且通过手制或轮制制作陶器了。此后,进入仰韵文化时期,峰峰境内相继有邯峰电厂大司空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及先商文化遗址。商代,区内有富田遗址,周代,区内有香山、小屯等遗址,这些遗址都有众多的陶器出土,器型有钵、罐、豆、盂、鼎等。战国时期,更有九侯城遗址出土的陶瓦、水管及其他陶器。秦、汉时期,峰峰地区已能烧制釉陶,同时还出现了白色陶衣,为以后的磁州窑使用白色化妆土起到了先导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磁州窑由陶器转化为瓷器的阶段,最初的瓷器是青瓷,其窑址在峰峰矿区西部贾壁、青碗河一带,临水也于此时开始烧制青瓷,其釉为青绿色或黄色,胎质坚硬,出土器物有北齐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平足青瓷盏,区文保所收藏的十二足砚、鸡首龙把壶、酱褐釉瓶等,青瓷的烧制延续至唐代。

隋唐时期是磁州窑由青瓷向化妆白瓷的转化阶段,20世纪七十年代,临水太行路带,出土大量的唐代化妆白瓷片,同时,临水窑还烧制褐釉釉下黑彩及素胎黑釉瓷,尤其是临水烧制的化妆白瓷,为以后磁州窑烧制白地黑花瓷器打下了基础。2002年5月,临水滏临大街北段三工区建设工地,发现了唐代窑址一处,有残窑基座,料池12个,出土青瓷片403片,还有少量的白瓷片和黑瓷片及10多枚“开元通宝”铜钱。五代时期,是磁州窑步入成熟的阶段,通过吸收唐代造型艺术和装饰图案,磁州窑的工匠们将陶瓷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在宋代使磁州窑达到了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完成了磁州窑的过渡历史和艺术准备。

宋代是中国文化进行反思和创新的时代。磁州窑从宋代开始,才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磁州窑”。在宋代,中国陶瓷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一方面,专门为皇家和土大夫阶层烧制产品的五大名窑,也在宋代达到成熟阶段,五大名窑(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的涧磁村;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钩窑,在今河南禹县钩台;河南汴京官窑;越窑,在今浙江省余姚市上林湖一带)和景德镇的“影青瓷”、汝窑、哥窑、龙泉窑等,均以烧制单色釉而闻名天下,这些窑生产的产品为士大夫阶层所津津乐道。而磁州窑的风格正与它们相反,是以彩绘闻名天下,即在瓷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利用毛笔等工具,绘以图案,再罩一层透明釉,从而开创了将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与陶瓷相结合的新境界,不仅如此,磁州窑的工匠们还通过白与黑的对比色彩,创造了黑釉剔刻、白釉别刻、黑白混合刻,将白与黑,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色彩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形成了磁州審陶瓷艺术特色,与当时盛行的单色和相抗衡。除此之外,磁州審还烧制宋三彩、窑变釉等。并且,磁州窑还凭着太行山东麓原料的丰富和开采的方便,以及制作的快捷、外销交通的便利,占据了中国整个北方的民间市场,深受百姓的喜爱,成为北方最大的民窑。因此,磁州窑在宋代不仅达到了空前的鼎盛,而且磁州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书法、民俗、诗词歌赋等带进了陶瓷中,磁州窑不仅是陶瓷文化,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由于磁州窑的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受磁州窑产品的影响,在山西、河南、内蒙古及至陕西、安徽、广东等地,都有瓷窑仿制磁州窑产品,从而形成了与磁州窑风格类同的一大批古代瓷窑,被后人称之为“磁州窑系”或“磁州窑型”。

金代,受金兵的入侵,磁州窑曾出现过短暂的波动,但因磁州窑所具有民间性,不象官窑受政治和朝代更迭的影响那么大,所以,金代磁州窑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仍具有北方的广阔市场。但金代受金人文化的影响,其产品风格略有变化,一是器物的装饰性出现简化,主要是工匠们的心态不能象宋代那么安宁祥和,对产品的制作更多地追求数量,如创制了叠烧法,扩大了窑炉容量,产量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二是女真人对汉文化的压制,导致了磁州窑工匠某种压抑的心态,使产品更多地出现了以警句、诗词等书法来表达思想的文字装饰风格。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忍”、“醉乡酒海”等。但金代的磁州窑产品在某些方面比宋代更成熟、并有所创新,如釉下黑剔花、三彩器、建筑瓷等,尤其是龙凤图案,笔法更加娴熟,气魄更大。

峰峰博物馆:金代磁州窑红绿彩坐佛像(郝群英摄)

宋金时期,磁州窑主要有两大窑场,一个是位于漳河流域的观台、冶子、东艾口等窑,一个是位于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临水等窑,进入元代,漳河流域的诸窑,因受元兵的侵扰和漳水的泛滥,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逐渐衰落,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临水诸窑成为磁州窑的中心窑场。元代的磁州窑产品,仍保持着宋金时代的风格,但蒙古文化的豪放、粗犷也浸润了磁州窑,使其器物呈现了器型硕大、浑圆的特点,出现了比较大的器物,有大坛、大盆、大缸等,一般的器物,如瓶,也变得更加敦实,胎也变厚。受元代戏曲的影响,元代瓷枕上出现了大量的戏剧人物、元曲和人物故事。元代以烧制鱼藻盆、龙风坛为大宗,其他有内府瓶,并大量地烧制窑变釉(又称天目釉)碗、钵、罐等。1998年至1999年,在滏阳路西延工程中,彭城出土了数以万件的元代瓷片,表明其产量相当可观.

明代,磁州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北方独树一帜。由于元末连年战争,全国各地的瓷窑相继倒闭停烧,在南方,只有景徳镇,在北方,只有磁州窑了,形成了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局面,而且,明代磁州窑凭借着传统传艺,成为官窑的组成部分。据《大明会典》载:“在彭城设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瓷坛纳入光禄寺。弘治十一年,进贡皇家瓶坛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明代官窑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磁州窑的民窑性质,因为磁州窑的大宗产品,主要还是靠民间市场的销售,且维系磁州窑生产的收入,也是靠民间市场的利润。明代,磁州窑的器物装饰纹样减少,构图单,与宋金元相比,出现了一定的退化。这与景徳镇窑的兴起有关,由于景德镇的产品所采用的原料、釉色等已经成为陶瓷的主流,彭城窑只能利用北方的民间市场,生产适合老百姓使用的价格低廉的产品。

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磁州窑明代馒头窑(李栋摄).

清代,磁州窑仍旧以民间市场做为主流产品,康熙《磁州志》载:“磁器出彭城镇置窑烧造,有瓮、缸、盆、罐、瓶品种,黄、绿、翠、白诸色,然质厚而粗,且可供肆店、庄农使用。”又曰:“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罂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民国时期,磁州窑出现了一段短暂的繁荣,据《大中华地理志》载:“西乡彭城窑业,......为本县(磁县)菁华。”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彭城有碗窑235座,缸窑35座,陶瓷工人5000多人。“窑场麇集于彭城之四周,窑场林立,场屋相连,所占地面积纵横约二十余方里,中间市廛连亘,磁店林立,每日送瓷运料之人力车道尾相接,鱼贯穿插,市无隙地,场外之外则轴声辘辘,坯器杂列,各部工人尤觉寂静而匆忙。窑场之外,残瓦碎砾堆集如山,常常高出地面二十公尺以上。弃缸废笼,壁砌巷排,路之为隘,四邻则砂井相望,运料之人力车及驮载燃料、瓷釉之牲畜络绎于途彭城、纸坊间为成品出境之咽喉,客商往还,尤觉车马凡置,故一至其地者,见尘沙飞扬,煤烟蔽空,而知是一旧式工业之中心也。”

磁州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漳河流域和滏阳河流域。在漳河流域,主要有观台遗址、冶子遗址、艾口遗址、荣花寨遗址、申家庄遗址以及贾壁、青碗河、南莲花等遗址。在滏阳河流域,主要有临水遗址、彭城镇内数十处遗址。这些遗址成为研究磁州窑重要的实物资料,根据遗址出土的瓷片、窑具、窑炉以及地层状况,可以从中了解磁州窑烧造情况,探索磁州窑的文化内涵。1982年磁州窑遗址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磁州窑遗址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梨树图片

广西墨玉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