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文化中国行:德化瓷惊艳亮相中国美术馆

07-22

文化中国行:德化瓷惊艳亮相中国美术馆

央广网福州7月22日消息(记者龚雯)薄如蝉翼质如纱!这是瓷器?“世界陶瓷之都”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由瓷而生、伴瓷而兴、因瓷而名,其出产的德化白瓷自宋代开始蜚声海内外,并延续至今,被誉为“中国白”。

日前,150余件德化瓷艺术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让“德化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之美走进大众,吸引许多艺术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往观看。

德化瓷艺术作品(央广网发 中国美术馆供图)

德化瓷之“美”走进大众

由中国美术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民盟中央美术院、民盟福建省委会、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白·德化瓷”艺术展上,150余件德化白瓷、彩瓷借由精巧的艺术雕刻呈现得惟妙惟肖。

德化白瓷艺术作品惟妙惟肖(央广网发 中国美术馆供图)

薄如蝉翼的纱,温润如玉的皮肤,柔美曼妙的身姿……一抹“中国白”不仅代表一个地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与传承了3700多年的德化瓷烧制技艺紧密相连。在时空的流转中,在陶艺大师手掌的温度中,在烧窑工对窑火的精准把握中,德化陶瓷文化流传千年,与今对话。

展览以“德行天下·化育万物”为主题,分为“众里寻他”“朝朝暮暮”“一白天下”三个版块(央广网发 中国美术馆供图)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此次德化瓷展览弘扬传统文化,让“美”走进大众,“在新时代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一尊通体洁白的贵妃塑像“冰肌玉骨”、不染纤尘,凤冠霞帔于风露中褪去铅华。借助德化白瓷的“温如凝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志峰在《贵妃醉酒》雕塑作品中结合现代陶瓷雕塑技法,定格住“贵妃醉酒”这一经典画面。

《贵妃醉酒》德化白瓷雕塑作品(央广网发 中国美术馆供图)

“看到很多人像瓷塑,这让瓷文化和我们的距离感更近,更能够欣赏到一些美感,很亲切。”“正好孩子暑假,我们一起来看展,薄如纸的白瓷作品让我们挺震撼的。”两名观展者如是说。

“中国白·德化瓷”艺术展上的作品吸引群众驻足(央广网发 中国美术馆供图)

“中国白”焕发文旅新活力

据悉,为扩大白瓷艺术展影响力,活动相关主办方从7月14日起,联动北京、南京、上海、福州、泉州5座热门文旅城市,将白瓷艺术活化。

德化地区的陶瓷制作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地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德化瓷宋元时期便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商品。明代,“中国白”在窑火的淬炼中脱颖而出,因如脂似玉,有温润的手感,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精品,风靡世界。

德化出土瓷器(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姚飞表示,泉州正在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全力以赴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有力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交融。

德化瓷艺城(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今日共建‘一带一路’,德化瓷一脉相承,薪传不息,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颗明珠。今天的德化窑火生生不息,瓷路延续至今,陶瓷产业迈向千亿级。”德化县县长方俊钦如是说。

白瓷艺术持续传承革新

记者了解到,德化瓷塑取材广泛,以各式观音、如来、弥勒、罗汉、八仙等道释人物为主,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还有专供外销的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物谱系。

德化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大量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出口海外(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随着时代发展,现当代德化匠人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塑造出变化万千的德化瓷器,使得德化瓷的艺术题材不断拓展,人物形象愈加丰富,表现手法更加多元。

德化白瓷造型丰富(央广网发 中国美术馆供图)

谈到新时代的德化瓷传承与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焕表示,当代德化陶瓷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对白瓷工艺进一步恢复、传承、开发、革新,从而使德化白瓷有了更多的内涵。其釉层均匀细腻、温润明净,焕发出鲜明浓厚的窑口个性。“这一风格的德化白瓷,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上,再次受到热烈的追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独角仙幼虫怎么养

宠物美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