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说起木工艺,一般会联想起较为实用的,如木家具、建筑结构,或旧式船只等。但要讲到展现木材独特韵味的工艺,小编就要为大家介绍在澳门几近消失、昔日甚为兴旺的传统木工艺文化——木牌匾与樟木槓(樟木箱)雕刻。
木制牌匾与樟木槓雕刻,两者工艺似同而实异,成品用途也不相同,前者开敞昭示公众,后者则拢合密藏私室,但同样展现匠心独运的精神。
牌匾用途广意涵深 ‧ 名人题店名奉若珍宝
牌匾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融书法、雕刻于一体,最先用作皇家建筑物的标识,然后广及城堡关隘、机关衙署、民间寺庙、名门宅邸,继而成为工商店铺招牌。
1970年代前,各式牌匾多为木制,其中之文字或是书写,或由专业木工人手雕刻。当时澳门有多家承接牌匾制作的作坊,设于十月初五街、关前街等繁盛街道。
牌匾作坊的主要业务是为商铺制作招牌。招牌上店号的字样,客户可请街头的写字先生、著名书法家,乃至政商界名人题写。如获名人题字,犹如获得他们背书支持,商家奉若珍宝,多以好木刻制,还会簪花挂红,悬于店内大堂高处。
不过,1930年代下半叶,在木质招牌之外,不少店铺加设霓虹灯管招牌;其后,招牌的材质与式样逐渐有更多选择,1980年代以后,牌匾作坊更在澳门消失了。如今在市面看到的传统木质招牌,多有相当历史了。
昔日陪嫁习俗,樟木槓是嫁妆必备?
皆因樟木槓以带经久不散的独特香气、防潮防虫的功效成为深受欢迎的储物箱,可收藏贵重衣物,还可存放字画、邮票、首饰等。广东传统风俗中,女儿出嫁,樟木槓更是必备的一项嫁妆。
在澳门,钟爱樟木槓者还有旅澳葡人,他们离澳前常会订购几个樟木槓运送行李。至1980年代前,澳门的家俬店大多有樟木槓出售,更有樟木槓专门店和作坊,遍布于各区,如关前街、大三巴街、青草街、田畔街、提督马路等,甚至议事亭前地也有两家专卖樟木槓的店铺。
澳门的樟木槓行业维持了几十年的好景,到1970年代达到高峰。随着本地居民的家居设计、各式家具日趋西化,对樟木槓的需求急降,1980年代中开始,樟木槓行业就日渐收缩,往日的“举目皆见”,如今是刻意去找才能见到了。
木牌匾、樟木槓雕刻,两工艺都是将木材的自然美和工匠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精美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木材的多样性和可塑性,还传承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将木材融入生活的精湛艺术,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