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鸟是鸟纲雀形目百灵属的总称。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往往边飞边鸣,由于飞得很高,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踪。百灵鸟生活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由于叫声清脆,“小百灵”也成为声音甜美好听的代名词。颜色丰富多彩,有红色,蓝色等等。
百灵鸟成年时体形较小,长190mm,重约30g。栗红色的额头是雄性百灵鸟的特点,它的头部和后颈也拥有和额头一样的颜色,眉毛和眼眶周围白而发棕的毛色更是好看。它的眉毛最有特点,眉纹一直长到了枕部。百灵鸟背部和腰部主要呈栗褐色,翅膀外侧的羽毛呈黑褐色,以栗褐色为主色的尾部边缘稍有发白。胸前有两个对称的黑斑条纹,正好和胸部以上的部分连接起来。额头部分和喉咙处都长有白色的羽毛,正好和身体以下棕白色的毛色衬托起来。
百灵鸟雌性的体色和雄性的几乎一样,但是,雌鸟额头和颈部的栗红色毛发比雄鸟的要少,身体上的羽毛也偏近于淡淡的褐色,而胸前的那两条黑斑条纹没有雄百灵鸟那么明显。嘴部的颜色为土黄色,足部脚趾是肉粉色的,它的爪子和一般鸟类不同,尤其是后爪,要比普通鸟类的后爪大一些, 而且还径直的伸向后方。爪子的颜色为褐色。
百灵鸟头上具有漂亮的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中国常见的种类有沙百灵、云雀、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蒙古百灵等。
生活习性
百灵鸟自由飞翔时能够直冲云霄,一边飞一边鸣叫,优美的飞行姿态让其它鸟类羡慕,它的飞行可称之为“百鸟无一”之美。百灵鸟也喜欢在地面上行走。夏天,在烈日的照射下,地面上高于30摄氏度时,百灵鸟也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冬天,地表被漫天大雪覆盖后,百灵鸟为了能够找到食物填饱自己的肚子,它们也不得不做一下短暂的群体迁徙。但是,大部分时间,它们还是喜欢生活在荒凉的大草原上,穿梭在沙地与草棵之间。它们为了保持自己的体温而在沙地上蹭来蹭去,这样既能够防暑降温,又可以梳洗它的毛发,以保证体表的干净。
百灵鸟在食物上要求不高,春天它们就吃一些幼嫩的小草芽和一些昆虫。在夏天和秋天时,它们就要捕捉一些昆虫吃。到了冬天,它们只吃一些草籽和谷类来填饱它们的肚子,有时还会意外地得到一些昆虫和虫卵。百灵鸟不会破坏农作物,在夏季刚刚来临时,它们还在抚育幼鸟的时期时,百灵鸟会捕捉大量的虫子来喂养小鸟,这样就为庄稼生长除了害,是生产区中不可缺少的益鸟。
繁殖方式
百灵鸟和草原一起经过几百万年的共同演化,获得了适于开阔草原生存的各种特征。它们一般在三月末开始配偶成对,在地面上鸣叫,并选择巢区。百灵鸟的巢筑在地面草丛中、由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巢呈杯状。百灵鸟繁殖期5~7月,营巢于草丛基部的地面上,每窝产卵4~5枚,卵浅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缀褐色细斑。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审视它们美丽的家园。
草原上的各种草籽、嫩叶、浆果以及昆虫等为杂食性地面取食的百灵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百灵鸟繁殖的季节,正是昆虫大量繁衍的时候,以高能量的昆虫饲喂雏鸟,雏鸟就能快速成长,有些种类的亲鸟便可以进行第二次繁殖。
分布范围
百灵鸟为中国西北地区留鸟、夏候鸟,迁延时北部地区数量较多。
保护级别
百灵鸟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物种分类
二斑百灵
二斑百灵(Melanocorypha bimaculata)体长16.5厘米,上体色两翅暗褐,羽缘沙棕色,具宽的白色眉纹;尾黑褐,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尾端均具白色端斑;颏、喉和颈侧白色,上胸具宽阔黑色横带;下胸棕色,两胁淡棕色,下体余部白色。嘴较粗厚,上嘴褐色,下嘴角色沾绿,基部带黄色;跗蹠肉色或肉色带黄。体长约180mm。多在平原地带活动,有时也见于山地丘陵地带,以杂草种子为食。观赏鸟。在新疆4—5月繁殖,巢粗糙,以杂草茎筑成杯形,置于地面草丛下,偶见于小的灌木丛上,间或在农耕等环境营巢,每窝产卵3—4枚,卵斑多而粗犷,一般卵色淡绿。
蒙古百灵(Melanocorypha monolica)全长约18cm。体形较大;头,后颈,中、小覆羽和尾基部呈栗色;翅黑而具明显白斑,胸具不连接的黑色横带。嘴黄色,先端和上嘴呈铅色;跗蹠肉色,爪褐色。体长约180mm;体重约58g。栖息于开阔的草原上,高飞时直飞入云,如云雀一般,在地面善奔跑;可见结大群迁飞,有时达数千只。鸣声嘹亮婉啭,很是动听。故为著名观赏笼鸟。食物主要是杂草和其他野生植物种子,兼食昆虫。营巢于杂草丛生凹坑中,多隐藏于杂草之间,巢以杂草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黄白色,上有褐色细斑,大小约23.5×18.5mm。
凤头百灵
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体长18厘米,具褐色纵纹,冠羽长而窄。上体及翅覆羽沙褐色,具黑褐色轴纹,后头有一簇细长并几呈黑色羽毛构成羽冠,下体棕白,喉侧和胸部密布黑褐色条斑。嘴浅角色;跗蹠肉色。体长约175mm;体重约42g。多活动于沙漠边缘、半荒漠附近、农田等处,仅在平原活动,从不到林间。营巢于草丛、农田地面土坑内,巢材主要以高粱叶、杂草类,巢杯状。每窝产卵4—5枚,卵青白色,具褐色和暗灰色斑点,大小约23×17mm。杂食性,取食部分农业害虫,观赏鸟。
凤头百灵
短趾百灵
短趾百灵(Calandrella cinerea)体长13厘米,具褐色杂斑,无羽冠。似[大]短趾百灵但体型较小且颈无黑色斑块,嘴较粗短,胸部纵纹散布较开。站势甚直,上体满布纵纹且尾具白色的宽边而有别于其他小型百灵。虹膜-深褐;嘴-角质灰色;脚-肉棕色。栖于干旱平原及草地。鸣唱飞行时不似[大]短趾百灵的起伏。有些著者将[亚洲]短趾百灵作为小沙百灵(C. Rufescens)的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
短趾百灵
云雀
云雀(Alauda arvensis)是一类鸣禽。别名告天鸟、朝天柱、小百灵、天鹨、阿蓝等。全世界大约有75种。新疆、西藏以及东北北部、山东半岛为繁殖鸟,长江中下游至广东及沿海一带为冬候鸟。体长约18厘米,体重35克。体羽大部呈沙褐色,上体密布黑色纵纹;头顶具小羽冠,有淡棕色眉纹;嘴小而圆尖,角呈褐色;胸部棕白,具黑褐色斑点;飞羽羽端及两侧尾羽为白色;脚肉褐色,后爪特长。栖息于近水的草原和广袤的田野、滩涂,尤多见于沿海一带。地栖性鸟类,喜集群在地面上奔驰。善鸣啭,且嘹亮多变,常于地面草丛中垂直飞起,至一定高度时便扇动双翅,边鸣边悬浮空中,片刻后又高唱着冲入云霄,此时往往单闻其声而不见其影;降落亦似坠石落地,垂直而下。食物主要为植物子实、嫩芽及小昆虫。
小云雀
小云雀(Alauda gulgula)体长15厘米,褐色斑驳而似鹨,略具浅色眉纹及羽冠。与鹨的区别在嘴较厚重,飞行较柔弱且姿势不同。与歌百灵鸟的区别在翼上无棕色且行为上有所不同。与云雀及日本云雀的区别在体型较小,飞行时白色后翼缘较小且叫声不同。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肉色。栖于长有短草的开阔地区。与歌百灵不同处在于从不停栖树上。繁殖于古北界;冬季南迁。甚常见于中国南方及沿海地区。
小云雀
歌百灵
歌百灵(Mirafra javanica)体长14厘米,呈红褐色,顶冠棕色而多具黑色斑纹。翅羽沾棕色或栗色;飞翔姿势类似鹨属鸟类,呈波浪形前进,同时显露出白色的外侧尾羽,下体茶黄,具三角形状的褐色纵纹。嘴角褐色,跗蹠肉褐色。体长约140mm。多栖于农田草丛等开阔地区。常集成小群活动。繁殖期雄鸟喜飞鸣。杂食性,主要取食草籽、蚊、象鼻虫和其他昆虫等,为观赏鸟。营巢于稻田、沟壑等的草丛中,巢以草编织成精巧碟状或浅杯状,有的巢利用巢体周围草茎构成一个状似圆屋顶的盖。每窝产卵2—4枚,卵色多变,有灰、绿、黄白等色,表面布褐色斑点,大小约17—20 × 15 ×13mm。国内多分布于广东、广西;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
歌百灵
雌雄鉴别
对第一次幼羽时期,即还没有换过羽毛的雏鸟,应当选择嘴形整体粗壮,嘴尖稍勾,嘴裂深,头比较大,额头稍宽,眼睛大,有眼角,翅膀上鳞状斑大而清晰,腿粗、趾大,两腿间距稍大的鸟。成年雄鸟全身羽毛色泽深,在强光下能见到金属光泽,胸两侧的黑斑色深,静立时头略向上仰;雌百灵头和颈部的羽毛色泽浅,胸两侧的黑斑不如雄鸟明显。对第二次幼羽时期,即已经换过一次羽的小鸟,因为已经接近成鸟,故除按上述第一次幼羽时期选择标准外,还要特别注意鸟的前胸。要黑带斑明显突出,全身羽毛鲜艳、斑纹清楚,后趾爪长而直的鸟。
百灵鸟
参考资料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