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1994年博物馆高价购得北魏陶俑背后的故事

06-16

1994年博物馆高价购得北魏陶俑背后的故事

文|木乔

因头条改版,加入广告解锁功能,只需等待数秒,而后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无收费内容,请不用担心。

突然出现的陶俑

1994年初夏时节,从河南前往北京的火车上,有不少人小心翼翼地,抱着各色各样、包裹严实的纸箱,没人知道里面是什么。

几天后,潘家园市场出现了数件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技艺精湛的“北魏陶俑”,北京,乃至全国的古玩界都炸了锅,许多大牌买家不顾旅途颠簸,也要赶来凑个热闹。

据说凡是见过那些陶俑的,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赝品,交易过的买家也都爱不释手,奉若瑰宝,这样大的阵仗,很快就惊动了文物局和一些博物馆。

为了及时止损,避免更多的国宝遗散消失,国博和故宫博物院,特意派出专家鉴定,在确认无误后,又拨专款专人进行多次抢购,前后花了90多万元。

看着费尽心思收回来的陶俑,大家脸上全都洋溢着笑容,心中也稍显平静,长舒了一口气,想着总算避免了文物外流。

但没过几天,专家们刚放下的心就又悬了起来,因为在交易市场上,又出现了一批,和之前无论是做工还是形制,都十分相像的陶俑,甚至还有一些唐三彩!

情况有些不对了,原本博物馆中都没几件的东西,怎么还越买越多,成地摊货了?

文保人员眉头紧锁,一个念头渐渐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难道是有高等级墓葬被盗掘了?不然怎么会短时间内出现这么多高等级“文物”?

考虑到这种可能后,他们当即就整理材料报告给了领导和警方,希望能够追根溯源,找到陶俑的来源,顺藤摸瓜,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如果真是个大墓,展开抢救性发掘,说不定还能及时止损。

数量如此巨大,涉案金额也堪称天价,警方不敢懈怠,随即展开详细深入的调查,这一查,还真有了不一般的发现,这些陶俑,几乎都是从河南洛阳邙山地区流出的。

普通人可能对此没有什么感觉,但对于专家学者和考古爱好者来说,邙山的历史地位不可谓不高。

小山村里别有洞天

洛阳,被武则天称为“神都”,历史上大大小小13个政权在此建立,和西安共居中国古都的“头把交椅”。

在漫长的时间里,洛阳积攒下了深厚的文化,这种积攒既可以是抽象的氛围和底蕴,也可以是实打实的,“深厚”的地下文物遗存,“洛阳铲”也由此应运而生。

而洛阳铲的最初使用场所,很大可能就是在邙山。

邙山位于洛阳北部,高度不过三百米,却成为了中原王朝颇为倚仗的一道天然屏障,和黄河共同抵御着草原游牧民族的袭扰。

除了战略意义重大,邙山还凭借着背山面水,土层深厚,距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等特点,成为了中国“三大龙脉”之一,被王侯将相认为是天下气运聚集之所。

如今的邙山上,拥有着历朝历代的古墓数十万座,上至帝王名流、下至平头百姓,比如我们熟知的李煜、吕不韦、杜甫、颜真卿、范仲淹等等,都在其中,称得上是“全明星”阵容了。

关于选择邙山作为安葬地,历史上还有着这样的说法:“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足以看出邙山的火热,而在坟包多的地方,甚至“几无卧牛之地。”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专家才会在得知陶俑出自邙山附近后,坚定了先前所认为的大墓被盗的想法,毕竟邙山这地方,从古至今都是盗墓贼施展拳脚的宝地。

他们的脸上也显得更加激动和担心,激动的是,能够出土如此精美文物的墓葬等级,一定不会低;担心的是,如果在找到源头后,发现墓葬已经被破坏得一塌糊涂,那就是难以估量的损失。

于是,警方马上就跟随线索来到了洛阳,这不打听不知道,一问还真就有不少人接触过这些陶俑,没有费太大的力气,目标随即就锁定在了孟津县南石山村,一名叫高水旺的村民家中。

老话说得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调查人员没有耽搁,当即又驱车前往,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当他们来到村子里,进到高水旺家中后,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们大吃一惊、目瞪口呆。

只见在院墙上,窗台上,房间里,摆放的全部都是精美无比的陶器,那些三彩骆驼、马、人俑,也是排排站立,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东西。

一时间,警察也迷糊了,有人盗墓会这么嚣张吗?

热爱促成非遗传承

众人瞬间就把高水旺给控制了起来,高水旺自己也是一脸疑惑,赶紧表示自己什么也没干,怎么突然就要被抓?

面对警察对陶器来历的询问,高水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委屈地说:“都是我们自己烧的啊!”

出于谨慎,警方对高水旺做了更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人家还真是个传统手艺人,别说盗墓了,就连院里的那些烧制完成唐三彩,也算不上造假诈骗。

因为高家的作坊有完整的手续和经营许可,和路边地摊上卖装饰品和摆件的性质是一样的,要说有问题,那就是高水旺的技术太好了,做的太真了。

这时调查人员也满带好奇地,拿出了博物馆花大价钱收回的陶俑照片,让对方辨认,高水旺认真看了一会儿,十分确定就是从自己手下流出去的产品。

真相大白,却也让鉴定专家和博物馆,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脸丢大了不说,还花那么多钱买了个赝品,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其实也怪不得专家,如果不考虑年份和背后的历史记忆,从实际说,高水旺的作品就是真品,因为无论是形制、技法、还是釉彩的成分,都与出土的文物一模一样。

别说人了,就是用设置好评判标准的机器来检测,也不会有什么不同,这与历朝历代通过临摹,将传世古画的真迹传承下来的行为十分类似。

比如1962年,著名国画临摹师冯忠莲女士,接受故宫博物院的委托,开始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临摹,制作范本,直到18年后,才终于大功告成。

而这件新画的古画,刚一完成,就拥有了和原本同样的地位,被列入了一级保护文物,从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上讲,它就是真迹。

冯版《清明上河图》

可话说回来,高水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罢了,他又是从哪学来的技术呢?俗话说的好,环境影响人,时势造英雄。

洛阳作为唐文化的开创和继承者之一,是唐三彩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自然传承下来了许多手工匠人。

到了近代,随着铁路之类的建设兴起,深埋地下的古墓被渐渐发现,不少作为随葬品的唐三彩也慢慢出土。

但这些文物,往往都会因为各种原因破损,只有经过修复后才能和公众见面,这就给当地的师傅们提供更大的发挥舞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氛围下,高水旺从小就对那可爱生动的陶器感兴趣,17岁那年,农忙结束后的他决定追求爱好,开始拜师学艺。

似乎冥冥中有缘分,高水旺学习的很快,再加上兴趣十足,更让他的技术飞速提升,对一件作品形态的把握已经非常熟练。

也正是因为表现出色,高水旺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初,洛阳博物馆开始展出修复后的唐三彩真品,高水旺第一时间就前去观赏,被震撼地无以复加。

回家后,高水旺就暗暗下定决心,自己不仅要把形给学到,还要把神韵也添加上去,尽可能将唐朝时期的配料、色彩、泥胚完全还原,同时,再进行做旧处理,让它体现岁月的质感。

可这里面每一项,对于高水旺这个刚入行没多久的来说,都有可能是一座无法翻越过去的大山,挑战巨大,甚至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能做到。

高水旺明确想法后,又为自己规划了实现目标的步骤,他先是四处造访求学,探寻最初最古老的技法,然后上山捡拾散落的三彩碎片,对照着一次次地尝试。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高水旺成功了,他终于做出了 能够以假乱真地唐三彩,或者准确地说,他终于做出了真正的唐三彩!

高水旺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烧制唐三彩的技术完美复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为了给高水旺正名,也为了避免更多的误会,文化部将高水旺确定为了国家非遗传承人

而如今,高水旺所在的南石山村,更是将三彩艺术变成了产业,不仅作为工艺品出售,还有不少博物馆前来挑选,作为标本展示来用。

信息来源:

【1】新京报:河南一个小村庄,靠卖仿制品致富?

【2】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视频号:通过举办中国·南石山首届唐三彩工匠技能大赛,擦亮洛阳唐三彩名片

宠物医生工资一般多少钱一个月

桃花石图片及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