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江西茶路寻源:商贾云集的醉人河红

07-26

江西茶路寻源:商贾云集的醉人河红

茶乡晨雾(李文汇 摄)


江西:商贾云集醉河红

中国的饮茶氛围历史悠久,江西地区以优秀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了茶叶的主要产区,经过岁月的沉淀,慢慢形成了当地的茶文化。

这里的茶叶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茶种,一起汇集成 江西文化中的精品。江西盛产茶叶,庐山的云雾、井冈的翠绿、上饶的白眉、景德镇的浮红、修水的宁红工夫与双井绿、遂川的狗牯脑、婺源的茗眉,无一不是茶中精品。

鄱阳湖大桥

江西省在万里茶道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江西的信江——鄱阳湖这条千里水道是万里茶道贯通其源头福建武夷山的唯一要道;而且江西的河口镇与九江市是万里茶道上两个非常重要的茶叶贸易枢纽;

另外江西的河红茶、宁红茶、浮红茶是万里茶道上的三大红茶产区,为万里茶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货源。因此,用“千里黄金水道,两大贸易枢纽,三大红茶产区”这么一句话,就可以很好地概括江西省在万里茶道上的突出地位与重要影响。


河口明清古街:九弄十三街 诉昔日繁华

文/马玉龙、Aimee的后花园

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历史悠久,名声显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蒙俄万里茶道第一镇、江西明清四大名镇之一,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明清时期,河口镇是销售本地的纸、茶、铜、铁等产品的重要市镇,同时也是赣闽浙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与当时的苏、杭、松江以及南洋、日本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所以有人将之与当时的九省通衢的汉口相比,有“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之说。可以说,河口是一座明清商业建筑的博物馆。

河口古镇

河口镇因坐落在信江和铅山河两河交汇之处而命名河口。河口镇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称。

从城东的古街入口处算起,全长约两千五百多米。街道平均宽度约六米,街面多以长条青、麻石或鹅卵石铺成。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街道约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基本上保留了古商业街的格局。

沿河五里长的明清古街,古老而典雅;青石板路面上的道道车辙,记录下当年小镇的繁荣。

沿着老街走,从这些老字号的商铺上还能依稀感受到当年古镇的热闹。现在的河口镇仍然保留着当年古镇“九弄十三街”的格局和风貌,只是部分老屋已经破损,仍在修复中。沿街的店面多采用木、砖、石三雕或彩画等装饰,并悬挂牌匾,以招徕顾客。

临街口是大门,门罩多用精美木雕装饰,宅内采光好,内部空间大。现在仍有镇里居民居住在老宅子里,种花、养鸟,十分惬意。“门傍信江水,窗含九狮山。”这是说河口古镇的风貌。

古镇附近的“浮桥”通两岸,宽4米,用粗壮的铁链连接牵引42只木船而成。河口古镇,是万里茶道第一镇。从那古朴的建筑和历史斑驳的浮桥中,仍是可以窥见当年古镇的繁荣。

河口古镇浮桥(敖玉龙 摄)

在久远的历史中,繁华的商业贸易、繁忙的水上航运,将这里造就成信江河畔的耀眼明珠。

阳春三月,渔舟唱晚,万道霞光将河口古镇装点得美轮美奂。炮台山下,古亭迎风,浮桥抚浪,延续着一代又一代河口人的独特乡愁。古镇一直都在,只有带着对它回忆的人才能真正的读懂它。

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百年老洋房 现昔日荣光

文/闻有不同

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边,静静地矗立着一栋有着近三百年的古老建筑——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江西巡抚裴度在此设立姑塘钞关。

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坐落在鄱阳湖畔(江西省旅游摄影协会供图)

曾经,九江坐拥长江与鄱阳湖的黄金水路,作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经济发达,客商云集。

它也曾经有着属于自己的荣光,也曾傲视群雄,位列全国第一。前段时间,我在浏览《九江市志》中,看到了一则记录:“道光九年(1829年)九江关税银两达60万两之巨,居全国榷关税额之首。”通俗来说,就是姑塘钞关收的税钱位于全国榷关之首。

在水路交通时代,闽粤货物须经章、贡两江进入赣江,顺着鄱阳湖,在此出口,经由长江,往上可达两湖,经汉江可直达长安;往下,则可顺水抵达江浙各地,乃至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出海。而姑塘钞关所在的姑塘镇曾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灯明”。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风云突变,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五日英国迫使清政府在九江与之拟定《长江各口通商暂行章程》。

十月,英人赫德(代总税务司)至九江,按其划定的格局,设立九江海关。其时海关只是监督进口贸易,赫德以总税务司身份确定进关税由海关代为征收。

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十四日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自汉口至九江,订立九江海关税则等。建立九江海关,税务司署由此正式开关征税。

从姑塘钞关到九江海关,打击并不是毁灭性的。真正让这里落寞的,是随着近代交通格局的改变,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出现,导致了水运的作用下降。鄱湖长江的货物吞吐量严重减少。1931年,姑塘海关被正式关闭。

之后,在1938年7月22日夜里,姑塘镇及姑塘海关被日本军队轰炸,化为废墟。如今,姑塘海关仅留下一套由三栋欧式楼房怀抱而建的院落,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踏入姑塘海关, 这里显得有些萧索。但庭院干净整洁,姑塘海关旧址并不大,几分钟便逛完了,除了这几栋建筑,并没有太多关于当年的信息。展示厅里只有禁碑和几块瓷片,聊胜于无。

走出海关旧址,在湖边漫步,意兴阑珊。远望它,肃静得像是无人区,只听得柔和的风吹拂着水面。鄱湖涨落,草枯草青,春秋轮回,年复一年,这几栋洋房在自然风化中衰老着。她,孤独百年,看云卷云舒,看日起日落。她依山而立的姿态,像在说,我的难言往事,你兴许是不懂的。她的寂寞身体,静静储存着一段风云多变而又繁华热闹的历史……


徽饶古道浙岭段:斑斑青石板,幽幽古驿道

文/江西风景独好

山村秋韵(江西省旅游摄影协会供图)

徽饶古道浙岭段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岭脚村北。浙岭,乃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楚国的分疆之处,亦是鄱阳湖、长江水系和新安江、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新安江四大源头之一。

徽饶古道浙岭段(婺源县文物局供图)

该段古驿道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均用青石砌就,最宽处达4米多。从岭脊(海拔690米)自上而下经岭脚村、虹关村、察关村至今保存基本完整,并保留有堆婆冢、茶亭、同春亭、一线泉、鼻梁孔亭、燕窝亭、宋村桥、祭酒桥(又名察关桥)、文昌阁等文物点十余处。全长约12千米,是连接饶州与徽州通往杭州的主要通道。

经过岭脚村古驿道,一条是浙岭古驿道,通往休宁,中间有吴楚分界、堆婆冢、一线泉等人文古迹;另一条则由充山岭通往官坑古村,半山腰的徽饶古驿道,随时都可以看到来徒步的驴友,原因是春天的古驿道风情万种、景色醉人,是一个洗肺静心的绝佳去处。

徽饶古道浙岭段碑刻(婺源县文物局供图)

岭脚村位于婺源浙源乡,浙岭南侧,因坐落在浙岭的脚下而得名,古称“环川”,因四面环山而每面山上皆有山泉汇流至村中大河,故名。此村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的门户,今为婺源之北大门。隋末东阳郡赞治大夫詹初隐居庐源,其第八代孙詹必明为山阴县令隐居宋村,孙詹朗(字知谏)于唐朝末年由宋村迁于岭脚村定居,迄今一千多年历史。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詹氏制墨业显著,至明清两代,形成“詹有乾、詹彦文、詹斗山、詹书祥”等四大徽墨品牌,并成贡品,现有“詹有乾仿汉砖墨”藏于婺源博物馆。

脚岭村岭脚水口甚为出名,沿着石板路走向水口林。路过一座青石拱桥,两边有青石栏杆,望柱头上刻有仰覆莲图案。青石板桥面,也是徽饶古驿道的一部分。拱券上方刻有“环清”二字,这桥就名“环清桥”,始建年代不详。远远望去,虹桥锁翠、水径清幽,沁人心扉。

水口林十分高大茂盛,树种有枫树、樟树、楠木和松树,据说种植于明朝段村詹氏兴旺时期,树龄皆有几百年了。下面水路弯曲,十分隐蔽,这也是水口营造的一部分。水口林疏落有致,下面的浙水清澈透明。另一边的拱券上刻“汇秀”,相当应景。按照资料,此桥又名“宋村桥”,盖因岭脚詹氏是从宋村往上迁居的;还名“送亲桥”,

以前,按照岭脚村民的老规矩,女儿出嫁就只能送到这座桥为止。我也如此,只能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这古韵悠然的水岭村。

龙腾村:百年老字号 机械制茶之始

茶园春色(江西省旅游摄影协会供图)

思口镇龙腾村及茶园是万里茶道生产路段的种植、加工类遗存,位于鄱阳湖东部山地的重要节点城市婺源。龙腾村及茶园展示了婺源茶的生长地理环境和种植、加工的全过程,是著名茶号“协和昌”的重要产茶基地,茶叶经此水运可至鄱阳湖。“协和昌”茶商俞杰于民国十八年耗巨资,从德国进口一套茶叶精制加工机械设备,在婺源创建了第一座机械化茶叶精制加工厂,开婺源机械制茶之始。

思口镇龙腾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境内,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是万里茶道婺源茶叶的重要茶产区之一。龙腾村,为北宋初邑内西坑水养明俞姓迁此建村。村中至今仍保存着一棵栽于宋代的桂花树。村中一条河流系于茶地与村庄之间,称龙溪,历史上的龙腾也曾以它命名。婺源历史上水陆交通发达,外运水道仅有一条。龙腾村的茶叶便是如此由县内经德兴、乐平到邸阳湖至九江达汉口汇集,再北上途经襄樊、张家口、呼和浩特等地后外销俄罗斯境内。

龙腾村明清之际文风很盛,历史上有记载的仕官文士10余人。其中,以清代俞镛名气最甚。村中保留有诸多清代徽派民居建筑和石板路,建筑内保存有精美的砖雅木雕。村西有龙腾码头,可通往河对岸的龙腾古茶园。龙腾古茶园为清代老茶园,分布面积约7000平方米,茶园间种乌柏树,为当时村中“协和昌”等茶号的主要产茶基地。1915年,思口龙腾村俞祥馨办的“协和昌”茶庄产制的珠兰精茶,延村金氏办的“鼎盛隆”茶号精制的绿茶均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奖。

现保存“协和昌”茶号的建筑坐北朝南,二层楼砖木结构,硬山式,由小院、前厅、后堂、余屋四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地铺青石,整体保存基本完整。同时该茶号至今仍保存有茶叶加工作坊遗址、古码头、龙腾茶园等。

宠物仓鼠一只几块钱

中国瓷器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