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20万一斤的白毫银针:高价茶真的只是“智商税”吗?

08-05

20万一斤的白毫银针:高价茶真的只是“智商税”吗?

前不久,一位周姓男子在朋友圈“坑爹式”炫富无疑是网络重型热点事件之一。而其中,这位周公子提到的“喝20万一斤的2002年白毫银针”刺激到了不少茶人的神经,所谓的“天价茶”话题再次成为茶桌上的谈资。


“天价茶”何以为“天价茶”?“天价茶”是否只是智商税?在“天价茶”的争议背后,到底有没有值得商榷之处?……诸位茶友,不妨听听茶语的解读。



01

在业内,“天价茶”并不少见

首先澄清一个事实:2002年的白毫银针卖不到20万一斤。这个价格过于夸张,是周公子出于炫富需要的艺术加工。


虽然很珍贵,但一款20年陈、保存良好的白毫银针老白茶的价格一般在2-4万元/斤。即便在市场炒作下出现溢价,也顶多卖到七八万元一斤。


据极目新闻报道,此前有款2002年份的福鼎白毫银针拍卖,其估价也就在2.2万元至4.8万元港币一斤。


实际上,所谓的“天价茶”新闻并不是老白茶的专利。其他茶类如普洱、岩茶、绿茶、红茶都爆出过令人咋舌的高价。尤其是普洱茶,堪称“天价茶专业户”。


在2017秋季拍卖会中,吸引众多茶客关注的“圆筒曼松冻顶(7片,2436克)”就拍出400万-450万元的高价。相较而言,68万元/公斤的老班章茶王树(鲜叶价格)就有点稀松平常了。


2019年,岩茶也因为高价“荣登”央视财经频道。在名为《天价武夷岩茶调查》调查报道中,每斤520万元的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最吸引眼球,这样的价格足够在武夷山市区买10套八九十平米的大房子。



再说说貌似最平民化、大众化的绿茶。2005年,从西湖龙井茶区“18棵御茶”树上采下的100克极品御茶公开拍卖,最终以14.6万元天价成交,创造当时国内龙井茶拍卖的最高纪录。


而西湖龙井核心小产区狮峰山出产的明前狮峰龙井,也炒到了两三万元一斤。


02

“天价茶”真的贵得毫无道理吗?

实际上,“天价茶”也不是当下独有。在茶饮成风的宋朝,欧阳修就记载宋仁宗时“小龙凤团”茶饼的价格是每片黄金二两,在当时也是妥妥的天价。


“天价茶”为什么这么贵?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当然是它的稀缺性。


拿前面提到过的九龙窠母树大红袍举例。作为现如今武夷山大面积种植的大红袍品种的“亲妈”,从2006年开始,它就光荣退休了,也就是说不允许采摘了,母树大红袍从此“绝版”。


而2006年之前采制的母树大红袍,也仅有部分通过拍卖流程进入市场。2005年第七届武夷山红袍节上,母树大红袍拍出20克20.8万元的高价——正是其520万元/斤的出处。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这几乎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就拿被央视披露过的“牛肉”(牛栏坑肉桂)来说吧,其核心产区牛栏坑本来就是个微小产区(方圆不足2公里),而种植“牛肉”的茶园在牛栏坑仅有70余亩,每年的茶青产量很小,价格不菲。



目前,“牛肉”茶青每斤大概800-1000元,按照每十斤茶青仅能制作一斤精茶的规则,一斤“牛肉”毛茶几乎成本价值近万元。


再加上武夷岩茶制茶工艺极为繁复,所需的人力、技术成本也相对较高,做茶风险大。一斤正品“牛肉”从产出到包装、市场流通、品牌溢价,价格达到两三万元,也不算离谱。


稀缺性之外,“天价茶”出现的第二个原因才是人为炒作,大量的热钱涌入。但老实说,除了金融属性比较强的普洱和这几年风头正劲、类金融属性的白茶,其他茶类很难炒作起来。


03

所有“天价茶”都是智商税?

其实,把高端茶全部打成智商税的做法比较片面,我们需要从原产地、茶叶品种、新鲜度、包装、收藏投资价值等方面去综合衡量。


价高的背后,是那些来源于真正核心产地,传承技艺下用匠心和精湛工艺制作,具备文化属性的好茶。



其次,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做道数学题,算一笔经济账,看看高价茶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假如一款高端茶叶两万元一斤,那么它1克的价格是40元。按4克的投茶量算,一泡茶也才160元。


在一杯奶茶动辄十几二十、一顿饭人均100起步的当下,一泡茶消磨一个下午的性价比还是高了不少。


真正的智商税反而是充斥各大电商平台的9.9包邮的古树茶,28块钱两盒的大红袍,70元一斤的“牛肉”,是货不对板、以次充好,用非核心区域的原料冒充核心区域的原料,并冠以著名小产区山头名而大卖高价的“假茶”。


当然,如果周公子喝的“20万元一斤的2002年白毫银针”情况属实的话,毫无疑问也是大大的智商税。



04

行业生态需要“天价茶”

有人开玩笑说,避免被收割智商最好的方式,是不买高价茶。


不过,在茶语看来,高价茶和口粮茶并非对立关系。诚然,茶叶是民生,应该做到让普通人可以喝到一杯健康、安全、低价、有味道的日饮茶,就像立顿一样。这种茶品不应过分强调山头概念,文化概念,它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日饮品,符合日饮规则。


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放弃掉我们茶文化当中高级和复杂性的一面,我们仍然要坚持小产区,坚持同区域不同茶叶品种带来的口味的不同。


我们仍然要尊重传统老匠人,尊重匠人精神,为小量、手工的大师之茶买单,使其能得到该得的高价回报。我们仍然鼓励在不同的小山头上,以匠人精神去做带有东方生活美学的茶叶“奢侈品”。这个“奢侈品”蕴含的复杂茶文化,是中国大国文化的一部分。



高价的明星茶和普通茶之间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明星产品越强,会带动更多的人去适应、学喝大众型产品。反过来,大众消费的数量越大,尝试去喝明星产品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同时,我们也提倡不盲目追山头、追产区、追年份、追大师。喝茶这件事丰俭由人,要紧的是学懂茶、看懂茶、喝懂茶,这比那些飘渺的“天价茶”更有价值。


撰文/茶语网

图片/茶语视觉组

古艺阁砚台图片

吴冠中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