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大运河之旅:探寻元大都的遗韵

08-29

大运河之旅:探寻元大都的遗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意云边金盏南京博物院藏。

地狮角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本文图片均由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提供

赵孟頫《自写小像》,故宫博物院藏。

卵白釉印花“王白”铭高足杯首都博物馆藏。

江苏扬州大运河畔,有一座2021年新建的专题性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个夏天,在此举办的“大都:元代北京城”特展人气旺盛,收获了众多观众好评。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徐小虎介绍,此次展览是继去年“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特展之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城市”系列的第二个展览,为观众打开从运河角度审视城市发展的视角。展览通过“大汗之城”“河润大都”“九州风雅”三部分来展示元大都的缔造、运河对大都的供给、大都的文化艺术等内容,汇集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22家文博单位259件(套)元代精品文物,其中有近70件元大都遗址出土文物。

大汗之城 宏阔壮丽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破土动工,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大都蒙语称“汗八里”,就是“大汗之城”的意思。元世祖忽必烈营建的大都包括外城、皇城、宫城,按照《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制建设,不仅影响了明清北京城的格局,还影响了今日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元代定都北京是大运河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元代大运河从杭州起一直向北到达大都的通惠河码头,全国的物资经由大运河汇聚于此,开启了以北京为终点的京杭大运河时代。

东海西山壮帝居,南船北马聚皇都。”这是宋末元初书画家、文学家赵孟頫眼中的壮阔大都。

展厅入口设计成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的外形,进入“城门”,一组仪仗车马俑整齐列队,气势威严。元大都共设11座城门,西、东、南城垣各3座,北城垣2座,西城垣中间1座为平则门。展厅内有“平则门”石额拓片,双钩正书“平则门”三字,左侧小字题“洪武六年五月日立”。原石额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北京现存最早的城门石额。明正统年间,各城门修缮完工,平则门改名阜成门并沿用至今。

展厅中央为元代宫殿复原场景,并展示了大都出土的建筑构件,如汉白玉麒麟石雕构件、龙凤石雕栏板、狮子造型的角石。

元大都建筑设计受到草原文化逐水而居的影响,皇宫环列于太液池(今北海)和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山)的东西两岸,琼华岛上建有一座广寒殿。首都博物馆藏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出土于元大都后英房遗址,上有“广”字残迹,一般被认为表现的是琼华岛上的广寒殿。画面以螺钿镶嵌而成,色泽变化丰富,正中一座两层楼阁,一道云气自楼阁下层腾起,掠过楼顶,直冲霄汉。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平脱薄螺钿器物,也是目前出土的唯一元代螺钿漆器,证明元代已出现薄螺钿镶嵌工艺。

元大都的建设离不开大批能工巧匠。大都设计规划者刘秉忠、参与通惠河修建的范文虎、修治通惠河河闸的任仁发、负责营建宫城的张弘略、负责石工雕刻的杨琼……透过这些营造者的随葬品及墓志铭,可以想见他们当年为建造这座宏伟都城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运河北上 汇聚奇珍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命程文海到江南“搜访遗逸”,他找到了南宋宗室后裔、时年32岁的赵孟頫。同年十二月,赵孟頫从湖州出发,再由杭州取道运河北上,向元大都进发。

初到大都的赵孟頫用诗句描绘他所看到的大都景象:“海上春深柳色浓,蓬莱宫阙五云中。”诗中所写的“海”便是积水潭,与高梁河、通惠河等共同构成元大都漕运水系。元大都是一座世界级大都市,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政府每年从南方运输大量物资进京。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建言开挖一条通州至大都的运河。工程竣工之后,漕船可以经通惠河入大都南城垣,沿皇城东垣外,过万宁桥下,停泊在积水潭内。积水潭漕船云集、舳舻蔽水,东岸和北岸则是繁华的商业区。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赵孟頫又奉诏北上大都,途中从独孤长老处得到五字已损本《定武兰亭序》,一路上他时常翻看,先后题跋13段,故称“兰亭十三跋”。赵孟頫还临写此本,兰亭十三跋和他临写的书迹皆被收入《快雪堂帖》。十三跋后遭焚烧,残本现藏日本。此次展出了故宫博物院藏清拓《快雪堂帖》卷五兰亭十三跋,并打造“运河上的赵孟頫”多媒体互动墙,以动画展现赵孟頫接获北上诏令、南浔北得《兰亭序》、舟中写跋、舟中展卷、济州急登船、虎陂等待放闸、抵达大都7个场景。观众点击展柜上的按钮,地图上的点位高亮显示,便能随赵孟頫一起领略运河沿岸风光。

“沉船遗宝”视频讲述了山东菏泽古沉船的故事。这艘沉船发现的位置在当时的黄河北支上,那时黄河北支与会通河相接,凡从运河北上元大都或南下去往杭州方向的船只,在徐州到济宁段都需要经过这段河道。沉船中出水了包括瓷器在内的160余件文物,其中瓷器主要为景德镇青花瓷、青白釉瓷器、磁州窑瓷器、龙泉窑瓷器、钧窑瓷器等,都是元代常见的瓷器类型。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磁局”,对制瓷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元人尚白色和蓝色,景德镇创烧出一种卵白釉瓷器,并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元青花存世稀少,此次展览中展示了15件元青花瓷器,殊为难得,其中有南京博物院藏青花莲池鸳鸯纹盘、镇江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瓷罐等名品。菏泽沉船出水的青花鱼藻纹高足碗是一件酒器,通体装饰青花,外壁口沿下饰缠枝莲纹,下腹饰一周变形莲瓣纹,足体竹节突出处饰3周弦纹。内壁饰卷草纹、弦纹、鱼藻纹。由于元人喜欢豪饮,当时的瓷器体形比较大。

首都博物馆藏卵白釉印花“王白”铭高足杯胎体较薄,釉厚而温润,釉色近似鹅蛋壳的颜色,代表了元代卵白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此杯内壁上部为回纹,回纹下部印有“王”“白”二字款识。卵白釉瓷器上常书“枢”“府”两字,是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故又称“枢府瓷”,而“王白”印款极为罕见,属国内首次发现的新款识。

多元文化 交流共存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时代,多元文化共存,互相交流、影响。展览第三部分呈现了来自运河沿线城市的珍贵文物,反映元代兼容并包的气象。

赵孟頫在诗文、音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颇有造诣,其“以书入画”的理念开元代绘画新风,对明清书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自写小像》为后人展示了他的风貌,右上角小楷自题“大德己亥子昂自写小像”,作者时年46岁。竹林坡石间清溪横流,一文士着乌巾白衫,持杖临水而立。画面设色典雅,笔意工稳,兼具清新、古拙。

与赵孟頫齐名的鲜于枢擅长大字草书。故宫博物院藏行草书《自书五绝诗》奇态横生,骨力遒健,颇有唐人神韵,前半部以行书为主,后半部以草书为主,是鲜于枢的书法佳作。

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出土了宋代书法家米芾用过的紫金石砚台,砚背面有阴刻铭文5行,字有残缺,落款“元章”二字。米芾的《砚史》中提到过此砚。随砚台出土的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等,专家推测它们是作为古玩被元代贵族士大夫收藏。

元杂剧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西厢记》等剧作一直流传至今。南京博物院藏磁州窑瓷枕展现了《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场景,可见此剧当时非常流行。展厅中以投影的形式展示了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壁画”,画面中的人物动了起来:舞台上,一场表演即将结束,忠都秀带领众演员作揖谢幕,观众纷纷叫好,意犹未尽,一名丑角演员即兴发挥,表演一小段滑稽的口技,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元代南方金银器延续了宋代风尚,造型以花朵、瓜果为主。南京博物院藏如意云边金盏出自江苏苏州吕师孟夫妇合葬墓,为四出菱花样式,由4个如意头纹样上下叠加组合而成,器心锤制出4个浮雕式小如意头,如同花蕊,器身满饰缠枝莲花,精美绝伦。

苏州博物馆藏银镜架设计巧妙,由前、后两个支架构成,能随意放立折合,采用锤打、镂雕等工艺制作出凤凰、牡丹、团龙、玉兔、瑞雀、仙草等丰富的纹饰。

元代纺织业相当发达,富丽的织金锦深受蒙古贵族喜爱。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滴珠兔纹织金锦据专家推测为一件女性大袖袍的残片,织物主体以龟背形中四瓣小花作地,地上分布两行滴珠窠纹,一行内置兔纹,另一行内置花卉,这两者是元代流行的图案。

1368年,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率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代统治。展览结尾展出了无锡博物院藏《吴王手谕》,这是当时的吴王朱元璋写给左相徐达的一封亲笔信,谈论了张士诚部下越狱的事情。朱、张二人争夺天下,最终朱元璋大败张士诚,建立大明王朝,也揭开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尹晓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29日 第 07 版)

琥珀吊坠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朱砂龙鱼的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