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兄弟明确提出,想看看文人收藏的宋砚。今天,翻箱倒柜,也只找出了一小部分,大概有十多枚。权且在这里展示一下吧。
宋砚,是中华砚史上的一个高峰。在砚材使用上,宋代之前虽然也有石砚,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陶砚、瓷砚,典型的就是澄泥砚。宋代开始,基本就进入了石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以及各类适合琢砚的优质石材制砚,成了社会的主流。从砚的形制上,到了宋代,砚堂的功能区分进一步完善了,在砚面琢磨出专门的墨池用以贮墨,已经成了砚台的标配。在砚台样式时上,除了继承了隋唐的基本砚式外,宋人发前人之未发,创造出了多种新的砚式,单是有记录的砚台式样,就多达四五十种。
宋代文化发达。赏砚、藏砚,在宋代蔚然成风。 由此还推动了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到砚台的设计、制作与评论之中,乃至于出现了不少论砚的专著。典型如苏东坡、米芾等,都可谓砚痴。砚式中的抄手砚,又名东坡砚,传说就是东坡先生发明的。与其它时代比,宋砚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文化气息,自带一种文人风骨,是砚台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文人藏砚,主要意图是理清中华砚台史的脉络,不在于藏宝。所以,收藏的砚台,绝大部分比较普通,甚至有的只是残砖断瓦。但是,一定是砚材、砚式或者工艺上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各位看官,请明白这一点。
1、宋代抄手歙砚。特点是个头大,风格厚重。应该是南宋之物。
2、宋代鱼籽纹玉带缠腰歙砚。玉带缠腰,寓意吉祥。现存的玉带缠腰砚多为祁阳石,歙砚中罕见。更难得的是,该砚砚背还有明确的纪年款:“景定元年庚申戚刋”。
3、宋代风字歙砚。做工极其精美。尤其“其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远望暮天;表里莹洁,都无纹理”,非常符合宋人传说中的庙前青歙砚的特点。个断为传说中的宋代庙前青歙砚。当然,你非要说它是松花石或者洮河石,我也不辩论。因为辩不清楚。
5、宋代红丝石龙头随形砚。注意细节,即使表皮氧化了,但依然掩盖不了皮下的红丝,丝丝沁润,如鸡血般。红丝砚流行于晚唐,时人极为推崇。唐人采石集中在青州黑山,由于过度开采,到了宋代,黑山的红丝石已经开采待殆尽,故采取之石极少,传至今世者更为稀见。据宋初主政青州的唐询记载,他派人采石两年,所得可为砚者大大小小也不过五十余块,且再无石可采。唐人取石比较容易,故用红丝洞所取之石制作的砚台,多不惜材,形制均比较规整,典型如辟雍、抄手、凤字、圆形砚等。而由于唐代开采过度,到了宋代,红丝古洞可取之料已经不多,宋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发掘散布于黑山溪间和周围泥土中的独立仔石,以至于在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都以为:“青州县红丝石产土中”。此类仔石通常不大,且因常年受土中酸碱侵蚀,表面班驳陆离,常出现石牙、孔洞现象。佳材难觅,故宋人非常惜材,用之琢砚,往往随形而制,保留原始的孔、边。自汉之后,古人制砚大多非圆即方,而宋代红丝砚却多随形式样,也算当时的异类。非常幸运,搜寻多年,我终于收到一方宋红丝砚。该砚长26厘米,宽16厘米,高逾9厘米,乃仔石随形而制,砚额雕龙,砚池与周边皆保留原石的“自然边”、 “虫蛀孔”,但周边琢磨之处仍可见透出之条状红丝,为典型的宋代仔石红丝砚。唐代的红丝砚,已是国宝,难得一见。有一方宋代的红丝砚,也聊以自慰。
6、宋代涵星履形端砚。宋坑。
7、宋代双鱼洮河砚。有款:“森昌号”。绿石小砚,长12厘米,宽8厘米,高1.5厘米,正面石色青绿,背面偏黄绿色,带黄膘。砚面四周勒线,砚额雕鱼、龟、水盂,具北方风格,为民间所用的宋代绿洮砚。
8、宋代澄泥抄手藏砚。别看它残损,但正因为残破,对于研究具体的材质、工艺才有其特殊价值。到了北宋,澄泥砚的制作、烧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苏易简《文房四谱》记之甚详:“作澄泥砚法:以墐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至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刺刀子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亚于石者。”文人还有一个加工到一半的歙石双联砚,也很有味道。可惜没找出来。
9、宋代城池端砚。城池砚,宋代特有的一种砚式,这个尾端残破了,可做标本。
10、宋代龙尾歙石抄手砚。
11、宋代锁形端石砚。一个标本,但呈现明显的锁形。记载,宋人唐积《歙州砚谱》所载的砚式就有四十余种之多,如舍人样、都官样、玉堂样、月样、方月样、八角样、马蹄样、宝瓶样、凤字样、古钱样、天池样、莲叶样、琴样、龟样等等。古人真不骗我们,看看,居然还有锁样砚,这就是标本。
12、宋砚三枚。左右两枚都是龙尾歙石。其中,右边一枚砚首击毁,当是明砚。左面的一枚为记载中的盒式砚中的砚板,满是松皮纹,不好找。敝帚自珍吧 。
13、照完合影后,一扭头,发现书架上居然还有一个:宋代澄泥马蹄砚。就手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