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五台山
那年,我到中央民族学院参加国家民委举办的全国新任地市级民委主任培训班,结束前安排一周时间到山西五台山等地游学,因而有幸得以系统地参观、了解这一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紫府山、圆光山、白云山、五顶山、五龙山等,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县,由海拔3000多米的东峰望海峰、西峰挂月峰、南峰锦绣峰、北峰叶斗峰、中峰翠岩峰五个山峰组成,素称“华北屋脊"。由于每座山峰“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
当我们走近五台山,远-望去,蓝天白云下的山体巍峨雄浑,山峰峻峭挺拔,山恋绵延起伏,松柏森森披绿凝翠,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点缀其间,真的是“云山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美仑美奂,恰似人间仙境。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处汉、藏佛教并存的名山。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演教处所,故每个台顶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据说香火鼎盛时期,五台山有寺庙70多座,各种大小佛像2000多尊。
我们首先拜谒了显通寺。显通寺坐落在灵鹫峰山脚,雄居于寺庙集群的中心地带,被认为是五台山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东汉永平间,因所处的山峰与古印度灵鹫相似,所以最初名为“大孚灵鹫寺”。从北魏、北齐、隋唐到明清,都有扩建或重建,寺名也几经改变。明太祖重建,被赐名为“大显通寺"。显通寺的山门坐落在台怀中心通往拉萨顶的汉白玉铺的路上,牌楼三门四柱,中高边低,正面蓝底金字“大显通寺”端庄遒劲,形神俱备。过了牌楼即是一座十字三檐歇山式大钟楼,它是显通寺的第二道山门,门楣上镌刻“震悟大千"四个雄迈清整的大字,意为浑厚雄壮的钟声能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迷茫中震彻得醒悟过来。沿着绿树成荫的青石古道往前,便是宽阔典雅的第三道山门,门楣上方挂着明太祖朱元璋赐额“大显通寺”蓝黑底鎏金竖匾,门两侧各有一块石碑,分别草书“龙"、“虎”两个形象字。观音殿因建在显通寺最南端,俗称南殿。观音殿东西两侧经架上摆满了经书,有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的大藏经3210本,为镇殿之宝,故又叫南藏经阁。这里也是举办水陆法会的地方,又名水陆殿。显通寺第二进殿宇是文殊殿,建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文殊殿面阔5间,面宽25.5米,进深11.6米,单檐歇山顶,后置重檐抱厦,装饰华丽,宏伟壮观。门上高悬“大文殊殿”匾额。殿内供奉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是木雕大智文殊,座骑是一头威武的雄狮,原是截教通天教主的部下虬首仙,为青毛狮子精,战败后恢复原形随了文殊菩萨。大智文殊前面有其五尊分身像,从左到右分别为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这五尊铜质文殊又表示五台山东西南北中五顶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铜质甘露文殊,得名于其手拿“甘露瓶"。这些文殊菩萨塑像,虽然表情各异,但其目光中所显现的都是开启人们心扉的聪明与智慧之光。殿内两壁还分别供奉十二尊圆觉菩萨,他们是文殊菩萨的胁侍。陪同人员说,在这座殿堂朝拜,就能全部顶礼“五顶文殊”,称作“方便朝台"。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很多人在此沐手焚香,虔诚礼拜。在文殊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八角攒尖碑亭,内各竖一块高2米、宽1米的汉白玉石碑,为康熙皇帝第五次巡幸时所立,东为康熙御笔“显通寺碑“,西碑为“无字碑"。再往前是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大雄“是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即“一切无畏"的“大勇士"之意。大殿建在一个平台上,为四阿顶,四出廊式,前置重檐抱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殿内正前方的模梁上高悬乾隆皇帝御笔“真如权应“檀香木匾额,旁边还有光绪皇帝书写的“钦福铭思”。佛龛上并列坐着三尊约三米高的金色佛像,释迦牟尼神态安详,手施说法印结跏跌坐在中间,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光如来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分列左右。迦叶、阿难两弟子立于佛像前。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均为明、清时期的雕塑。三佛背后,是“三大士像”,高2.5米左右,中间是骑朝天吼的观音菩萨,左面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右面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由于这里是僧众举行大型法会的地方,所以佛像前十分宽敞,经案上佛灯高照,宝鼎焚香,摆有鲜花、贡果。传说康熙当年出家一个月,就是每天在此殿焚香、跪拜、诵经的。大雄宝殿后面是无量殿,又名“七处九会殿",取释迦牟尼在七个地方讲《华严经》九次之意。该殿外观为欧式两层建筑,内用青砖砌筑而成,结构奇特,无梁无柱,是我国石砌无梁建筑艺术中的杰作,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殿内供奉着佛法无量的毗卢遮那佛的7米高铜像。佛像后盘坐着“大肚弥勒佛,表情细腻生动,袒胸露背,笑容灿烂。西间供奉着药师佛,高约2米,为明代雕像。殿内还席地而坐着多尊神态各异的铁罗汉,造型逼真,与真人无异。左右两间各有墙洞5处,是僧人坐禅的地方,内有楼梯可上二楼。无量殿后还有千钵文殊殿、藏经殿、暗喻五座台顶及象征文殊智慧的五座玲珑秀雅的铜塔和铜殿等。显通寺占地120亩,殿堂僧舍400余间,所到之处殿阁嵯峨,金碧辉煌,让我们留连忘返。
走出显通寺,我们接着拜谒了塔院寺。塔院寺本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时独立为寺。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在僧人道衍(军师)的帮助下,经过四年鏖战夺得皇位。他为了“化愚顽,弥边患”,巩固自已的政权,于明永乐5年(公元1470年),派使者把西藏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哈立麻接到显通寺居住,封为“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以弘扬佛教。哈立麻将塔院从显通寺分出,并奏请皇帝进行大规模修茸,遂独立成寺。该寺坐北朝南,占地15000多平方米,分左、中、右三个院子,由横列的殿堂房舍130余间组成。寺内的标志性建筑是妙峰禅师的舍利塔。这是一座藏式大白塔,塔基为正方形,底座呈八角形,高3.5米,有围廊33间,四角各建一个小亭,围廊内置铜皮法轮(转经桶)120个,上刻有“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大明咒,法轮内装多部经文,供僧俗游人在按顺时针绕塔时转动,每转一圈等于诵经一遍,可以遇难呈祥,获得福报。塔高70多米,环周80余米,通体洁白,下两层的造型是须弥座,中部状似藻瓶,顶部为圆盘形状华盖。塔刹、露盘、宝珠均为铜铸,塔腰和露盘四周悬挂着252枚风铎,风一吹叮当作响,清脆悦耳,悠然成韵。我们学习班全体人员在此处选景合影留念,接着或单独成像,或三、五人合影,然后愉快地结束了第一天的行程。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继续游览,先后拜谒了菩萨顶、罗喉寺、殊像寺和观音洞、明月池等。
菩萨顶寺座落在海拔1800米的中台龙头上,是五台山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造型酷似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五台山“五大禅处"和“十大青庙”之一,是清朝时期实际上的皇室寺庙,地位极其尊贵。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次巡山,均住在菩萨顶。乾隆还在菩萨顶建了行宫。他们在此烧香拜佛,赋诗书匾,赠经书送佛像,留下很多佳话和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岚缭绕,绿树掩映,巍峨壮观的寺庙金碧辉煌。沿山道而上,一会儿就到了菩萨顶照壁。这座照壁长9.5米,高6.5米,厚1.2米,基坐为石砌束腰须弥座,雕有石狮、莲花、花草等图案,正中是一大“佛”字,不远处蹲守着两只汉白玉石狮子。由此处向前,过108级石阶便到了高大的彩绘木牌楼,正中高悬着康熙苍劲凝重的御书“灵峰胜境"匾额,盖有“康熙之宝“御印,蓝底金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闪烁。再往前是山门,为卷洞式,上悬“敕建真容院”匾额。山门外石阶左右各有一座覆钵式白塔,两塔之间的石雕栏杆踏道中,雕刻九条相互缠绕,吸水喷雾,浪花飞溅,腾云欲飞“九龙戏水"图案。其工艺精湛,造型逼真,让我们叹为观止。过山门,便到了天王殿。殿门前挂着一副楹联:山门霭浮,三千觉树托金莲; 就峰云封,百八台阶浸银汉。寓意为鹫峰顶霭浮云封,所有在这里修炼的人,如同座在金莲上,被祥云托上天庭,可成正果。天王殿内塑有四大天王,脚踩八怪,护持着寺院的安全。大雄宝殿坐落于寺内第二进院,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黄色琉璃瓦覆顶。殿内塑有诸佛,与其她寺庙雷同。大雄宝殿的东配殿为金刚殿,西配殿叫“带箭文殊殿",殿后是五台山最有名的真容文殊大殿。这里是传说中文殊菩萨显露真容之处,相传宋代太宗、真宗、仁宗、神宗四位皇帝都曾拜倒在殿中的真容文殊像前。
罗喉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区,始建于唐,在塔院寺东口的垂花门对面,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供奉佛祖之子罗喉菩萨的道场。这个寺虽以罗喉命名,但寺中供奉诸佛应有尽有,且均在显眼地方,唯独他“淡泊名利"居于大殿楼上,正襟危坐于一个木雕佛龛里,不肯抛头露面,独自清净修持。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取妻生子,其子名为罗喉罗,简称罗喉。罗喉15岁时,佛陀派目犍连说服原妻子耶输陀罗,领着罗喉罗随父出家,作了沙弥,后以“密行第一"得道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佛教传入我国时,罗喉罗为十六罗汉之一。这座寺庙取名罗喉寺,意为这里是佛普渡众生的地方,意味着这座寺院能支配人间的祸福吉凶。传说农厉6月14日是文殊菩萨诞辰,罗喉用“跳鬼”来祝寿。因此,每年这一天,寺里的僧人们都要穿上奇装异服,戴上鬼脸面具,跟随锣鼓的节拍,满院子乱蹦乱跳,从早到晚热闹一天,一直延续至今。罗喉寺有一处人造景观,别具一格,引人入胜。就是后殿中心有一座莲台,为木制圆形佛坛,坛的周围雕有十八罗汉过江,当中荷蒂上有大型莲花瓣,内设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其中,当操纵莲台中的中轴和轮盘,莲台便开始旋转,同时花瓣一开一合,花中的四方佛时隐时现,称为"开花见佛"。整个看下来,罗喉寺保护很好,很多地方的油漆色泽如新,翠柏滿院,绿树成荫,香草遍布,充满迷人的魅力。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座落在台怀镇西南林谷口1华里处,因寺内供奉文殊菩萨骑狻猊像而得名。我们来到殊像寺门前,一池清泉澄澈见底,这就是有名的五台山圣泉“般若泉"。寺僧告诉我们,般若泉意即智慧泉,源头是般若亭下不远处的龙嘴。此水冬暖夏凉,终年长流不息,饮用可去除烦恼,清心化淤,增长智慧。我们尝了一下,唯见清冽甘甜,是否可以增长智慧,似无明显感觉。走过般若泉,从木牌楼进入,百米长的小路七弯八拐,一对气势威猛的石狮对卧在山门外。此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内正中坐着一尊坦胸凸肚,笑容可掬的大胖佛,两侧是四大天王。再往前便是主殿,即文殊殿。殿门悬挂“大文殊殿”匾额,殿正中供奉的是骑狻猊的文殊菩萨雕像,约10米高。雕像两侧前面是四尊素面如玉,体态丰满的胁寺菩萨,背面是观音菩萨脚踏鳌背,手持玉净瓶,与善财童子、龙女、达摩祖师、惠能、龙王等组成的群雕,还有观音菩萨救8难的实景雕塑。其他间房子里还供奉着很多尊佛像。
此外,我们还游揽了观音洞和明月池。观音洞位于台怀镇的栖贤谷中,因洞内有观音菩萨像而得名。观音洞环境奇特,洞内有一溪泉水,百余棵柳树依溪而生,春夏之际,必然是绿柳成蔭,滿是诗情画意。可惜我们去时是冬天,虽然柳叶已经落尽,然枝条的细密柔弱,仍给人以婀娜多姿的美感。明月池在镇海寺的对面,它们中间就是清水河,叫的是池,其实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寺庙。明月池最初叫做“观海寺",因为每当朗朗的圆月高高升起的时候,静静地站在寺院的平台上,看着清水河里倒映的明月和星星,就像是看着一池月亮星星一般,故更名为“明月池”。
别了,佛教圣地五台山!但不管时间的长河如何向前流淌,但妳那雄伟险峻、幽雅神奇、似横卧巨龙一样的身姿,妳那“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的清心凉爽,妳那金碧辉煌的神圣寺庙、启迪心灵的佛教文化,都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