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的栖霞山故事

07-20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的栖霞山故事




没错,栖霞山又上榜啦!!
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入选,江苏就有73通,展示了江苏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这其中,我们看见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明征君碑江总碑!




说到这两块名碑,其中的故事绝对值得你听我娓娓道来~



江总碑



说起江总碑,至今已有1435年的历史,南朝陈祯明二年(公元588年)问世。为目前南朝陈代唯一碑刻。江总碑为后人习称,是因唐苗发诗句:“若到西(栖)霞寺,应看江总碑”而得名,准确的称呼为《摄山栖霞寺碑文并铭》。

唐武宗会昌年间,天下灭佛,江总碑在劫难逃,明代宋刻之拓片中文字记载:“此碑经唐会昌毁废”,立于陈祯明二年(588)的江总碑从此没了音讯……



前人也许没能想到,江总碑在唐武宗会昌毁佛后于宋康定元年(1040)重立。栖霞寺僧契先购石,依照样本书写碑文,于三月十七日重新矗立,后又毁于太平天国年间。同治七年(1868)句容人尚北渔在石埠桥道上得片石,仅存六行,凡二十七字,又有一块碑石碎片,有一百多字,由于石块太重,无法携带,只好作罢。光绪二年(1876)尚北渔再到石埠桥访石,得知石块已经被当作废石运到江北修堤。可以想见,宋代重刻之江总碑也难觅其踪迹,可以说江总碑又成为历史。

江总碑拓片
江总碑(现存南京市博物馆)

直到2000年的一天,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栖霞山千佛崖附近作考古调查时,意外发掘到立于陈祯明二年的南朝陈代江总碑。
现在的江总碑位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明征君碑的对面,于2014年所立,碑文刚劲有力,雄健大方,成为了栖霞山下千年古刹前的一个新景点。



明征君碑


明征君碑亭位于栖霞古寺前。


明征君,即明僧绍,南朝初期时期著名隐士。因多次婉拒朝廷征召,遂有“征君”之意,公元480年,衣冠南渡,从此隐居摄山。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去世,并捐出自己的宅子—“栖霞精舍”,即栖霞寺前身,山因寺名,摄山也因此更名栖霞山。





明僧绍去世200年后,唐高宗李治当政,明僧绍五世孙明崇俨以擅长方外之而深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重用,担任冀王府文学,后又累迁为正谏大夫。史书上说他有呼风唤雨、役使鬼神的本领,又为高宗祈福延年,极得皇帝恩遇。
明崇俨在位重势显之时,并未忘记光宗耀祖,676年向唐高宗李治提出要为五世祖明僧绍树碑立传,唐高宗慨然应允,并亲自撰写碑文。碑文中的“南京”二字,是目前已知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的。王者荣耀游戏中辅助—“明世隐”的原型便是明崇俨。




碑文为唐高宗李治于唐上元三年(676)亲自撰写,由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碑额“明征君碑”出自著名书法家王知敬之手,碑阴“棲霞”二字传为唐高宗御笔。碑文共33行,全文2376字,仅缺10余字。此碑也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唐代碑刻。




石碑碑面上有许多豆粒状白色斑纹,恰如朵朵含苞欲放的梅花,故有“梅花石”之称。这种花纹是2.8亿年前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和腔肠动物中国孔珊瑚化石,碑体上约有梅花状海百合茎化石22000多个。

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唐代碑刻,2001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变迁,惟石能语。

此次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全国仅有1658通(方)榜上有名,而栖霞山风景区独占3处,更加体现了“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文化自信。




图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南京栖霞山(ID:njsqxs)”。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系后台编辑,我们一定会及时审核处理。







八大山人作品拍卖成交记录

玻璃种帝王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