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五位名家深度解析篆刻艺术

03-23

五位名家深度解析篆刻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展出后,组织的研讨会上,参展名家对“临摹”到“创作”的一些感受。

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张跃飞

我觉得入古才能出新,对于传统的态度决定了创作的高度。解读印章的时候,你解读得越深的话,可能你越觉得诚惶诚恐。

首先我觉得要读古印,让古印打动自己。比如说古代的创作元素、古代的那种语言、语境跟当代的艺术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怎么来解读古人,这是我们当代对印章创作提出的新的课题和要求。

为什么现在印章要回去找古代的东西作为参照?因为古代的东西是作为修饰的,我们搞印章的加了自己的东西进来,感觉印章很新,很多设计感。我自己原来是学设计的,我自己的印章创作也是这样的,首先以古代印章作为参照,把自己设计的东西从古印里面找规律,这会提升自己的创作语言。并不是仿古就把印章做的很烂、很有肌理就达到效果、就出新了,实际上这条路很远的。刚才跟许雄志说临印的问题,其实不一定每次都要亲手刻、弄,读印谱是终身的事情,我一般比较喜欢看《上海博物馆藏印选》,每个人手里都有那本书,我经常解读。我这次刻了两方印:一个是古玺印,一个是汉金文,我觉得它给我们带来的创作空间非常大。现在刻古玺的同行刻的很简单,问题是没有很深层次解读古人的东西,把篆书弄到印章里面程式化了,结果就很苍白。

另外一个就是书法对我们篆刻也是非常有作用的。一个篆刻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而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对书写性的掌控,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边款,如果不搞书法的人、不经常动笔的人刻边款感觉很紧张的。我非常感谢骆芃芃院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大家一起温故知新,这是非常难得的,谢谢大家!

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刘洪洋

尊敬的各位下午好!刚才几位老师都说的非常好,我也想结合参加这个活动和今天看到这个展览谈点感受。我自从接受了征稿以后,就有想法,因为有临摹和创作,我觉得作为中国篆刻院搞这样的展览我很有压力,究竟要表现什么,告诉当代一种什么样的信息,今天看展览,我有三个层面想表述的。

第一个,今天的展览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是实现了临摹精准性,有效性和高效性,可以用这三个词来概括。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一个研究员群体,这个群体从认识水平到创作都是高水准的,这样就起到了引领。我们临摹作品里面有一部分是实临的,一部分是通过理解消化再去临摹,可以说是写意性临摹,通过精准性临摹作品就展现的一览无遗。

第二个,有效性。我们对古人的理解,通过意向的东西再表述出来,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我们前期也做过写实性临摹,就把临摹有效性达到一定层面,这一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特征。正因为实现了实临的准确性、写意性和有效性,从创作作品上看就是高效的。我们看到每个研究员临摹和创作作品风格关联非常的紧密。我想这个展览有三个明显特征:35个作者阐释两个深刻道理,一个是告诉了当代印坛如何去品读古印,这里面是两个词,一个是品、一个是读;第二个道理是如何把握古印内在的审美规律。因为要把理解的东西用到创作,所以我认为这35个研究员把这两个道理从作品上表达的非常清晰。

第三个,这个展览实现了目标,我们至少告诉世人一个临摹和创作结合的贯通,所以我想这个展览在当代印坛势必起到引领风尚的作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时候要有一个界定:我们学什么?临摹是手段,不是目的,掌握的是方法,最后还是用在创作里面。我们整个展览摆脱了过去机械的简单的或者是像与不像角度的考虑,已经远远超出了临与摹,真正把临摹转化成创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结果,实现了由临摹到创作的转化,提高了临摹的有效性,达到了临摹与篆刻创作的贯通。

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邹涛

我觉得要达到像的程度太简单、太容易,所以临摹要把作品临摹像是属于入门阶段的,各位在座的要做这个工作的话是易如反掌的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临创,临是一个最基本的事情,连临都临不像的话,你谈创还稍微远了点,你临的像跟你创作的水平高低又不一样,关键要落实到创上。临摹只是一个初级的阶段,怎么把古人的东西挪到你的创作中来这个特别重要。所以我从昨天拿到图录开始就仔细看了各位研究员的作品,包括我自己也在反省,我怎么样能够把我的临摹体现到我的创作里面来,如果你的临摹跟你的创作不搭边或者不搭界,你临摹干嘛啊!这是一个问题,临摹不重要,创作很重要。

那么创作跟临摹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其实这个关系就是说作品的信息量,创作的信息量就大的不得了,临摹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信息量。在这之前,我们在同样一个展厅、同样一个场地,去年年底承担了一个项目,展示的是每个作者综合的素质能力,除了你的创作、你的思想、你的设计稿还有你的书法作品。我们建议接下来,篆刻院也要搞,如果有可能,不光是临创,还要说书法与篆刻。书法与篆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篆刻的依托,篆刻最后的归结,归结在什么地方,这个需要我们去考虑,需要我们去努力。我们现在回想、回忆走过来的艺术家,历史上被奉为神圣的艺术家:吴昌硕、齐白石,再往后的话就相对来说少一点,如果有的话也就来楚生,他们的创作给我们到底有多少启示,其实归根结底在书法上。所以如果今后有可能,我建议举办这样的一个展览,书法与篆刻相对照的展览,把各位的书法再展现出来,看你的书法在你的篆刻里面体现了多少,这是我的一个建议,谢谢大家。

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原日本篆刻家协会理事长尾崎苍石

我是来自日本的尾崎苍石,请多多关照。我已经参加了篆刻院的活动好几回,而且我现在作为研究员,这次能够参加这么隆重的会议我觉得特别荣幸!

我先跟大家介绍自己学习的一些细节:我跟梅舒适老师学篆刻,那是29岁的时候。梅老师的教法没有细讲,反正你先试试,通过自己的脑子想,就这样的教法。我那个时候就感觉到中国的秦汉时代的古玺印特别的不得了。

所以我35到40岁,利用5年时间,把中国的战国、秦、汉玺印临摹了200方。摹刻的方法有各种各样的。我那个时候觉得,应该通过研究反过来的字,然后自己用笔写好再刻,这种方法才好。

当时我锻炼自己的眼睛,看印,把这个东西通过脑子反过来,然后用毛笔在印面上篆写,弄好10方左右,一下就刻出来,我就是这么做的。我花了5年的时间差不多摹刻了200方,那个时候就感觉到为了模仿而模仿肯定是不行的,必须为了创作来摹刻才好。200方编成一本四册的摹刻印薄。刚才我讲的是我对临摹的态度,总的来说,为了临摹而临摹是不行的,要为了创作而去摹刻。有了这样的想法才是好的。

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洪亮

正好我(作品集里的)的印章排在尾崎苍石先生后面,他讲的时候我就在听,我们看尾崎苍石先生临摹的印章,跟他讲的那番话对比来思考,我觉得尾崎苍石先生的印章从临摹到创作是“无我之境”,非常的好,创作出来的印章自我风格非常的强烈。

这次我参加活动的感触非常深,我的经历跟尾崎苍石先生差不多,以前忠实临摹,临摹很多很多,共有上千方。这次临摹跟我们当初学篆刻的时候临摹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是对原作有了理解,理解之后再去摹的时候就是为了创作。我认为理解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哪些是精华是应该吸收的,哪些是应该避免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临摹的指导思想就明确了。我在这次临摹当中做了很大胆的尝试,比如说有两方印章,一方叫“明道若昧”刻成白文印了,还有“宠为下”。我们以往的临摹就是依样画葫芦的临摹,现在的临摹指导思想很明确,到底临摹什么?第一是对古人刀法的吸取,古人刀法跟我们自己的刀法有什么异同;第二个就是字法,有一个形,在字法处理当中哪些是精妙之处,哪些还可以适当调整,这样就跟我们的创作结合起来了,就把古人的东西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了。再宝贵的东西,在吸收当中必须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如很补的补品,你不消化就出毛病了,出大问题了,你消化吸收了才能身体强壮。这次我深刻体会到临摹就是吃补品,吃补品并能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出来,这样,我们的临摹就是真正的“入古出新”了。

来自书法当代

观赏虾怎么繁殖小虾

喝茶的心情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