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老物件的故事: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怀

06-25

老物件的故事: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怀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头条创作挑战赛#

1,手表

上世纪的生活奢侈品和必须品。80年代前它标志着一个人的身份和经济条件。尤其结婚彩礼必备的″三大件"之一。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俗称″两转一拧"。

上海牌手表

如今很少见到有人戴表,偶尔遇见,基本是个别老年人,一半是需要,一半是情怀。旁观者甚感新奇,甚至还有点怪怪的别扭。

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刻意戴表人,那都是非富即贵者。10万以下是不好意思的,因为既然戴了,也无非是为了炫一下,显露一下而已。

最终打败手表的,应归功于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


2,自行车

自行车是百分百的家庭必须品,在上世纪80年代前绝对的″三大件"之首。谁家有一台不亚于今天的″奔驰",″宝马"。

既便在10多年前,仍属于大多数人家的生活必须品。也就是最近几年,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出租车、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电动车的兴起,自行车已逐渐在减少,并有消失的趋势。

现在农村还有一部分人仍衷情于自行车,而城里基本零星可见。而价格不菲的变速车,倒有点异军突起,那也是得益于驴友们的钟爱。


3,缝纫机

曾经的″三大件之一,它也是最早消失的物件,基本在三十年前就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科技、工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无情地冲击着传统的手工制作。那些低效率、高成本的制作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最先退出舞台的是个体制衣店,紧随其后就是家庭里占有一席之位的缝纫机。现在看到谁家有缝纫机,那就如同见到了古董一般。


4,照像机

这曾被认为的奢侈品,一个单位或一个班的同学中,有一两台。拥有者非常让人羡慕,一旦外出游玩,总会前呼后拥。尤其在景区景点,有人把照像机挂在胸前或拎在手里,都表现得自信满满,春风得意。

那时谁家若有一台,绝不是普通的人家。因为照像机很贵,买胶卷,洗照片也是花费很大。所以,大多普通人家很少拥有。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照像已成了家常便饭。首先消失的是临街的照像馆,紧随其后的就是照像机。

现在还见到有用照像机的,或是专业人士,或是摄影发烧友,普通民众基本都用手机代替了。


5,音响与录放机

这是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街小巷的音响店风行一时。

社会小青年不提个录放机,就算不上很时髦。大学生枕边放台录放机,搞对象的机率都会水涨船高。

那个时代刚刚实行商品房,第一批买房的基本都是富裕者。新房添置的首个大件必是音响,若没有这个东西,都不好意思让人进家门。

那时歌厅,卡拉0K厅正是如火如荼。若在家里约上好友放歌一把,也是倍有风光和面子的事,一定会引起身边人的羡慕和嫉妒。

录放机与音响的发烧期是最短的,也就二十年的光景,基本就走向了哀亡。


6,雨衣

这是上世纪最实用的防雨用具。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人民子弟兵,有条件的人手一件。

在电影上,画册里,生活中,穿着雨衣的画面如此熟悉和亲切。

如今,很少见到这种场景了,更是很难见到各式各样的雨衣了。

年轻些的,很多人没有穿过,还有些人压根就没有见过。


7′,饭盒

饭盒兴起于什么年代?没有明确考证和说法,我推测,应该在解散集体食堂时算起。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从上小学时开始带饭盒。早上吃完饭,妈妈给装饭盒,当然,都是粗粮饼子、咸菜、黄豆之类,偶尔放个鸡蛋,那绝对是人间美味了。书包里的书本不多,饭盒是够重量的,背着沉甸甸的去上学。

直到工作时的八十年代,每天早上也是带着饭盒去上班。九十年代中后期,很多单位都办起了食堂,学校有条件的办食堂,况且校外附近的"学生饭桌"不断兴起,仿佛一夜之间,大人小孩都卸下了那个沉重的负担。

到如今,饭盒已从生活的舞台谢幕了几十年,30岁以下的人可能从没用过,自然也就不能领略它曾经的风光。


8,夹包

这兴起于八十年代后期,它是机关上班人和老板们的标配。

我们经常见到,骑自行车的把包挂在车把上或压在车后座上,就知道这都是机事业单位的从业者,更可能是个不大不小的干部。

在街上看到有人把包夹在腋下,腰别传呼机或手拎大哥大,这无疑是个老板,昂着头,拽着步,透发着身价和多金的味道。

后来有些企业的人也照比成样的学了起来,厂长、经理,再差点的也得是搞销售的科长。最现象级的是收电费、收水费的收费员,几乎人手必备。如此,赵本山在春节舞台上,巧妙地在小品中用上了这个梗,不禁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共鸣。

9,剃头刀

剃头匠,这是一门公认的手艺,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延续了几千年。

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场景了,一人坐在板凳上,胸前围着白布巾。剃头师傅拿着锋快的剃刀,阳光照射下明晃晃的刺眼。沾点肥皂水,便在脑袋四周刷刷的象削瓜皮似的剃掉头发。

剃完后,脑瓜子铮亮,小风一吹,凉嗖嗖,那个爽,真是又舒服又畅快。

如今这手艺基本绝迹了,在理发店根本没有这种业务,别说剃头刀,连剪发推子都很难见到。


10,石磨石碾

这曾是农村生活中必备的。一个屯子也就有三两个,人停磨不停,碾不停,整天的不歇脚。

石磨主要磨豆腐,把黄豆泡好,用毛驴转圈拉磨,两块大石盘由上边的转动,磨出豆浆,雪白细腻,做出的干豆腐、水豆腐,都是纯纯的豆香。

石碾,主要是碾米碾面用。高粮米,小米,水稻等,经过碾子几轮碾压后,用簸箕塞掉康皮,就成了食用米。

碾面,就需慢功夫了。小麦,荞麦,地瓜干,玉米,各种豆类,用细筛子筛过后,就成了食用面。

那些场景很有生活感和画面感,朴实浓郁又烟火实足。如今,这些生活劳动场面已一去不复返,那些残留的石碾石磨也都静静地安卧在墙角旮旯,甚至于地下。

生活,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一部书。有些留在了记忆里,有些留在了文字里。不曾被忘却,甚至被记录,就说明了它的价值和曾经的辉煌!

还有哪些消失的老物件?曾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和情怀,请留言。

玉石雕刻师傅联系方式

宠物托运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