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江南农民画:中国民间美术的瑰宝

12-22

江南农民画:中国民间美术的瑰宝

陈富林 江南人家(枫泾供图).JPG

艺术可以如殿堂般高雅,可以为“灵晕”之载体,但归根结底艺术是人之创造,根深于一蔬一茶一饭的日常生活中。若问江南生活之美,何以丹青绘之,自然应以生长且润泽于土地的民间艺术为参照,而农民画正是重要的维度。这片土地的烟火蓬勃、欣欣向荣,都在这些各具特色、承载着一个个鲜活传承故事的画面中。

如东农民画(资料图片)

农民画的历史,似乎和“农民”“乡土”一样古老悠久。这是通俗画的一种,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很多时候是随心而发,既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也不刻意追求当代艺术的创新理念。很多农民画的创作者们都没怎么学过画画,或是仅在画画之前做过一些手工艺活儿。他们的绘画作品,许是走了“古拙”之路,而色彩上的明艳夸张和大胆,倒是颇有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意味。而农民画也不仅仅是画在纸上、帆布上,主要还有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可见,“随手取材”和“寄寓吉祥”是农民画的主要特点。有意思的是,马蒂斯的艺术核心理念,倒是与农民画的审美主旨有着某种意义上的暗合:“我所梦想的是一种均衡,纯粹又宁静的艺术,它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就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使疲倦的身体得到休息……”

今天,严格意义上的农民画更可谓伴随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化建设进程而发展出来的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自主创作。因此它不同于诸如桃花坞年画、乌镇蓝印花布等知名工艺美术,实质是民间美术的新生力军,折射出农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物质丰足之后对精神文化渴望与追求的意愿。走进农民画王国,人们的第一印象或许不是走近艺术,而是走近生活。

江南的农民画,往往以江南种种乡土美术为经,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纬,质朴细腻,清新多彩,小桥流水人家、富庶的鱼米之乡、黑白相间的民舍、青砖石板铺就的老街等都是常常出现在画面中的景象。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农民画虽从整体而言属于一种风格,但在细节上和技法、媒介以及诉求上可不是“大同小异”,而是因地制宜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形成的背后,也有一个素材累积的过程。由此,农民画像是一个窗口,观者能够从中窥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等,更有时代背景,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中,农民画堪称与时代脉搏共起伏,是以个人的“小时代”记录着社会变迁的“大时代”。

江南很多地方都有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民画。金山农民画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不仅体现金山或海派风貌,也浸润着江南文化的特点。其灵感源泉包括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及花灯、剪纸、绣花、编织、泥塑等,都是江南一带颇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本身就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厚,艺术价值较高。再如,南京的六合农民画,风格上既有江南水乡的秀丽委婉,又有淮北平原的粗犷豪放,题材上有的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习俗、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富有时代气息的农村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嘉兴的秀洲农民画,从纺织、稻作、民俗等文化中吸纳了灶头画、蓝印花布、刺绣、剪纸、服饰、建筑等民间艺术,色彩明丽而不艳俗,构图饱满而不壅塞;南通的如东农民画具有独特的江海风韵,作品充分贴近当代的渔民日常生活。此外,舟山的渔民画、嘉兴的灶头画等,也可被视为别具一格的农民画。

近些年,随着新一轮“美丽乡村”和文旅开发的热潮,农民画及其所在的民间美术之乡迎来了发展新契机。守住传统文化的初心之“根”,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诸多农民画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因所在。不能忘却的,还有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毕竟农民画来自生活,乡土才是其艺术创作辽阔的土壤。

周满飞《渔村》(资料图片)

上海的金山区素有“吴根越角”之称,风景秀丽,河网交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金山农民画形成之前,此地的民间美术已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如神庙壁画、灶壁画、水陆道场画、民俗服饰上的刺绣底案、织染图纹、床柜木雕、木板年画、剪纸、彩灯、皮影、脸谱、砖雕、漆画等。这些都成为农民画创作的肥沃土壤。

构图饱满、造型质朴、色彩明快,强调主观感情而不受自然造型和色彩的局限,农民画的很多共同特征金山农民画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这种农民画还不受透视原理约束,例如画鱼塘,按照传统西洋画技法,只能画出透视之下的边沿,金山农民画却能把底也翻上来,这一翻无形中竟暗合了西方现代画家的创新之处。

耐人寻味的,更有金山农民画从兴起到扬名的历程。这些充满劳动力量之美、体现劳动人民生活和情趣的艺术创作,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一度大量出现的带有浪漫色彩的宣传画。若有心比较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绘画大师,我们会发现他们很多人在那一时期的创作风格也带有一种朴拙、版画式的技法表达(很多也确实是版画,因便于宣传海报之需要),在当时表现火红年代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林风眠,其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本就融汇了中国民间美术特色的绘画风格。

金山农民画真正迎来转折,在上世纪70年代。不得不提的人物,是被誉为金山农民画开拓者的吴彤章。吴彤章曾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国画系,后于1950年代参军,曾任《白毛女》《赤叶河》的舞美设计,又在1963年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工作,直到1972年转业至当时的金山县文化馆,开始组织、指导金山农民画的创作。扎实的科班功底以及舞美设计的实践经验,让吴彤章在农民画的创作思维上不拘一格、敢于创新。

1974年,陕西省户县农民画在沪展出,吴彤章带着金山农民画的部分作者去参观学习,对于这样的道理深有感触:农民画创作作为一种现代民间美术,一定要扎根“泥土”,只有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间艺术传统,充分表现地方特色,才有生命力。经过几年摸索,当1977年162幅金山农民画集结于上海美术馆展出,过万的参观人次让这一来自沪郊的民间画种初露峥嵘。

也是在这一年,金山县文化馆组织农民画作者到枫泾等地采风,惊喜地发现当地农村妇女那些压箱底的刺绣、蓝印花布、剪纸等具有高度成熟的构图和表现技法,浓郁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极富装饰性,同时又体现了非常精湛的手工艺水平。如果这些民间美术用油彩表现在画布上会怎样?是不是可以通过它们绕过素描、透视两大障碍?最终,一些擅长刺绣和织染的女工也加入到农民画队伍中,这些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以刺绣的配色、剪纸的造型创作金山农民画,基本奠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金山农民画风格。

1980年9月,140幅金山农民画亮相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这一来自江南的农民画走向国际艺坛。日后它还在逐渐发展中,不仅融入民间美术常见的图纹元素,还结合了当代新农村的生活内容、民居建筑、民俗活动等,面貌渐渐丰满,成为民间美术和乡土文化的新生力军。

朱素珍 草囤里的猫(枫泾供图)

碧蓝的东海孕育了勤劳勇敢的渔民文化。当地的渔民常年与大自然的喜怒无常相伴,在海风劲吹和海浪冲刷的艰苦环境中,早就磨砺出极强的生存智慧。他们对大海又爱又恨的情绪也让他们在代代相传中谱写了同样惊涛骇浪的民间美术——舟山渔民画。踏浪而来,蘸海作画,只见鱼、网、海鸥及海洋动物等巧妙组合在一起,于是那色彩似乎也浸透着汹涌澎湃的蓝,明媚灿烂的黄,热烈奔放的红……画面中扑鼻而来的,是大海的气息和象征丰收的鱼腥味。

曾在东极岛看过渔民画的画展。当地的渔民画家喜欢将祖辈或母亲作为画中的主角,他们的母亲终日辛勤劳作,含辛茹苦把孩子们拉扯大,尽管如今生活比过往好多了,但母亲年事已高甚至有些已不在世,渔民画家唯有以丹青寄托思念。也看到有些渔民画因为融入了当地民间传说的元素,造型上竟有些抽象表现主义的意味。这或许是因渔民比之农民更为自由的缘故。

最为著名的舟山渔民画在嵊泗。1987年,100多幅嵊泗渔民画曾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这可是一件大事。当时亲临现场的还有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代美术馆馆长马尔丹,据说马尔丹表示这批嵊泗渔民画是他当时那次中国之行所见最满意的作品。不久后,中国美术馆也破例为县级文化馆主办的“嵊泗渔民画展”打开大门。

嵊泗渔民画因此一炮走红。对于这样一种民间美术,有人如是形容:“(他们的作品)恍惚间似乎有一股力量从作品上呼啸而出,像巴格达窃贼在海滩上捡到的葫芦瓶释放出的魔气,神奇地,无可抗拒地把你摄到那遥远的、古老孤独的外公家的船篷里,并让你痛饮一坛老酒,饱餐一顿鱼羹。”

灶头是民居建筑的一部分,是农村百姓食文化的根基,由灶头衍生的灶头画也是嘉兴匠人的百工技艺之一。在嘉兴地区,乡村农户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厨房中新建一座用来做饭、烧菜的灶头。灶头画则指民间艺人用烟灰、水彩、色粉颜料绘制在乡间农家柴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纹样,是江南典型的乡土艺术。

绘制灶头画有点像画湿壁画,须在灶头墙壁半干半湿时进行;且灶头画艺人还有关于颜料的独门秘籍——他们会用白酒调制颜料,作画时各类颜色由于酒精的挥发,不仅能及时渗入石灰灶壁,而且能使颜料广泛吸入。造型以黑线勾勒为主,敷以红、蓝、白、黑等色。其题材和内容大都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庆有余、桃李满天等,再配上福、禄、寿、喜的吉祥字样。

灶头绘画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烟箱、灶山、灶帽。艺人们常将灶头看成一个独立的舞台和表现的对象,画面组合分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分画面讲究大小对比、横竖对比、方圆对比,下半部分或横幅等额排列,或通幅彩绘,追求多幅巧妙组合,达到集中、完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种排列方式居然有点像明清以来兴起的版刻印刷的连环画或民间通俗小说的形式。当然,所不同的是色彩审美,嘉兴当地民间讲究留彩不留白,故而通体着色,浓妆彩绘。一座灶绘画的面积少则4平方米,多则6平方米。

起源于明代的灶头画,在时代变迁中所用的绘制工具也在发生变化,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都采用明珠、三花或水粉,如今则多用水粉广告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藏在千家万户厨房内的灶头画,早已深深融入江南百姓的生活,并被视之为一种吉祥物。2011年,嘉兴灶头画被列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也曾推出灶头画专题,聚焦当地依然延续的这一门民间美术。毕竟,“炊烟袅袅”是生机勃勃的象征,由此,灶头画也构成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林霖

编辑:邵大卫

卷毛比熊犬多少钱一只

家猫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