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鉴赏:石中融合了韩幹的“照夜白”与“三幽洞”、“耀州窑”的艺术魅力

04-10

鉴赏:石中融合了韩幹的“照夜白”与“三幽洞”、“耀州窑”的艺术魅力

“石非石——中国生活艺术展”这些天正在国家大剧院展出。此次展览以48方造型精美的观赏石,呈现其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美学与文人精神。澎湃新闻特刊发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知名赏石学者俞莹对展出的灵璧古石“三幽洞”、“照夜白”和陈炉石“耀州窑遗址”的赏析文章。

“三幽洞”:灵璧古石,鹤立鸡群

灵璧古石“三幽洞”(杜海鸥藏)

这方古石,曾经上拍于香港佳士得2008年秋季拍卖会“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估价达180〜250万港元,结果流标,后来辗转归沪上古石藏家杜海鸥所得。原来图录上注明为“明-清 黑太湖石配红木座 ”,其实是一个误读。这方古石是灵璧石无疑。

“石非石”现场图

这方古石原装有日本杉木箱,外面有“三幽洞”题书,落款为“癸酉七月,雨山甲题”。

灵璧古石日本原包装木盒

所谓“三幽洞”,是因为石头上有三个洞,幽深曲折,错落有致。“幽洞”一词,在唐诗中偶有所见,如李白《姑孰十咏》(姑孰在太平州当涂县境)组诗中有“灵墟山”,其中有“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之句。但是,这方古石的“幽洞”,大多有修治痕迹。其实不但是孔洞,包括石头的外形轮廓,也有修治过的痕迹,这在古代赏石中也是司空见惯的。虽然有修治的痕迹,但经过数百年的玩赏,已经基本泯然不见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方古石包浆极好,黝然如漆,反光可鉴,俗称玻璃包浆。从底座工艺特征来看,大致可以看到清中期,也就是有约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灵璧古石底座局部

这方古石的铭文之多、名头之大,在古石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正面几乎刻满了铭题,共有五位名家题款,右上方为宋代米芾“浑沦元气。宣和元年春三月。襄阳米芾”,上部为清代高凤翰刻铭,右下部为明代王铎刻铭,左中部为明代文彭刻铭,左下部为清代阮元刻铭。按宣和元年是1119年,米芾已经去世十二年,故此绝非米芾手题,应该是后人仰慕寄托之款,所以故意留此“破绽”而已。其他名家题款大体也是属于这类,没有年款,无法细考。唯有阮元,落款为“时在癸卯年清和月,藏于万柳读书堂之南窗。颐性老人阮元记。”万柳堂位于扬州公道镇,是阮元退休归家之后所建,癸卯年或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其时阮元已经79岁了。这与这方古石底座的年纪大致接近。

灵璧古石米芾、高凤翰款刻铭

需要指出的是,寄托与作伪不同。就像是清代康熙青花瓷,常见有“大明成化年制”等款识,这是一种仰慕和寄托行为,它的器型、画意等还是反映了康熙时期的特征;作伪则是刻意模仿当事人的作品或是笔迹,让人真赝难辨,以售其奸。至少在清代中期,好古之风十分流行,寄托名家刻款也是一时风气。到了晚清时期,古石作伪添款现象比较多见,以至真赝难辨了。

长尾甲照像

雨山甲,即长尾甲,号雨山。长尾甲(1864—1942年)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经历颇为传奇,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任职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03年因为一起诉讼案件移居上海,受聘于商务印书馆编译室主任,参加中国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在上海住了12年。在沪期间,他拜识了海派艺术巨匠吴昌硕,与其结为诗友,习画制印,并由此引荐加入西泠印社,成为其首届社员——这也是西泠印社为数极少的海外社员。

吴昌硕刻寿山石长尾甲自用印“石隐眼福”

1913年重阳节,西泠印社在杭州西湖孤山举行成立仪式及雅集活动,长尾甲随吴昌硕一起参与,他当时应社长吴昌硕之请,在孤山社址北面一口活泉的岩壁空白处,书题隶书“印泉”二字,至今尚存。1914年返回日本后,长尾甲在京都以讲学、著述及书画为生。

杭州西湖孤山一处岩壁“印泉”题书

长尾甲收藏宏富,其好友吴昌硕曾有“藏古满屋书满楼,侧身似欲随校雠”之诗句赠之。吴昌硕的作品,无疑是他最为留意和收藏最多的。如2015年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江左风流·名家藏珍”专场,曾推出吴昌硕1906年作水墨纸本《墨梅册》(十开),上面有长尾甲1934年的题跋,成交价达862.5万元。又如,北京匡时2015年秋季拍卖会“近现代及当代书画专场”,曾经推出吴昌硕、长尾甲纸本“玉环真态”、行书七言诗立轴,吴昌硕1916年画牡丹艳丽厚实,光彩照人;长尾甲1919年另题行草七言诗一首,所谓“空见一枝浓艳态,无人玉笛倚霓裳。”两轴合一,也是两人友谊的象征。

吴昌硕、长尾甲“玉环真态、行书七言诗”立轴

长尾甲收藏的中国书画古玩,多配制考究的木盒(这在当时日本也是一种风气),并署题入藏农历纪年,这在东瀛也是很少见的。这方古石的盒装就是如此。曾经在有关拍卖图录上看到过他收藏的两方明代古墨,包装盒上分别落款为“丙辰”(1916)和“乙丑”(1925年)。他的斋名极多,有的与其收藏的中国古物不无关系,如“草圣堂”是因得藏唐代草圣张旭的真迹而名,“汉砖斋”是因得“长生未央”汉砖而题额。

长尾甲藏明代古墨

长尾甲应该也喜好奇石,曾经在日本关西美术2018年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图录上,看到他1923年作水墨绢本“一品三秀”立轴,画了一方瘦峭直立的奇石和两枝灵芝,其中咏题是:“欲隐商岩曲,高诵采芝诗。独抱幽贞志,丈人是我师。” 所谓“丈人”,指的正是奇石,源自米芾拜石的故事。此外,他的好友吴昌硕在长尾甲回国前,作《墨梅图》并题诗赠之,诗中有“奇石苍寒索我画,补其虚壁状其介,未许袍笏颠翁拜,颠翁不拜石点头”之句,可见长尾甲确实有米颠之好。

长尾甲水墨绢本“一品三秀”

清吴昌硕《墨梅册》(日本长尾家族旧藏)

这件灵璧古石“三幽洞”,包装木盒落款年份为癸酉,即1933年。在三十年代,中国的古石曾经大量流入东瀛。这就是一个明证。

灵璧石“照夜白”在国家大剧院展览现场

“照夜白”:奇石中的写意精神

灵璧石“照夜白”(15×16×9公分。武文成藏)正面

这方灵璧石色泽黝黑,皱褶丰富,肌理饱满,尺寸虽然不大,但气场却很大,可谓小中见大。分明是一匹神骏的形象,马首昂扬,马身修长,马蹄腾空,肌骨偾张,虽然被系缚于木桩上,但似乎正在作挣脱状,隐约还可以听见它的嘶鸣声,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最难得的是,此方灵璧石两面可观,正反面均为神骏形象,极富神韵。

灵璧石“照夜白”反面

此石此景,包括制座高手秦石轩的底座设计,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一定会联想到,唐代画家韩幹的代表作纸本水墨《照夜白图》(纵30.8公分,横33.5公分。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韩幹为宫廷画师,善画人物,尤善画马,重视写生,名重后世。这幅名作描绘的是唐玄宗最爱的坐骑“照夜白”的形象,相传这匹白马非常之白,在夜色之中显得明亮异常。

唐代韩幹纸本水墨《照夜白图》

这方灵璧石虽然是黑色的,但造型与“照夜白”非常神似,也称得上是“知白守黑”。只不过画作之中,细节更为丰富,马的鬃毛竖起,鼻孔张大,耳朵耸起,圆目怒睁,充满了一种力量和躁动感。有意思的是,这匹画马其他细节皆备,唯独没有尾巴。有人认为是收藏过程中的磨失,有人认为是画上印章覆盖了,更有人认为,是画家暗示唐玄宗执政期间的“有头无尾”……相比之下,这方奇石的细节更加不完备(同样没有尾巴),但一样具有艺术感染力。

一般来说,细节之有无,往往是人为画作与天然奇石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就像国画中有写意和工笔之别一样,写意虽然不重细节之描绘,但同样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赏石虽然大多属于写意类别,但其表现力丝毫不逊于艺术作品。这方灵璧石“照夜白”,与国画名作《照夜白图》如果两相作个比较的话,可以看到,奇石和国画的表现力虽然有所不同,但各有特点,各擅胜场。

灵璧石“蓬莱仙山”

值得一提的是,这方灵璧石不但两面可观,而且角度很多。比如有一个笔架山造型的景观(18×8×13公分),山峦起伏,高低错落,下部挑空,也是非常灵动,可以视为蓬莱仙山。

“耀州窑遗址”与陈炉石的传承和延续

近些年新开发的陕西陈炉石入选了多方,陈炉石产于陕西铜川陈炉镇附近的山坡沟地之中,形成于数亿年前,为隐晶质石灰岩,质坚而润,色泽深沉,有的玲珑多孔,有的质如墨玉,其中珍珠石纹理奇特,颇多高浮雕图案,气息高古,神秘莫测。虽然早在唐代,陈炉石(时称华原磬)就已经开发为碑材和磬具,但其真正成为赏玩清供之物,还是近五年的事了。

陈炉石“耀州窑遗址”(60×30×20公分,信金保藏)

这方陈炉石,色泽青黑,肌理丰富,体量较大,造型奇特,一反陈炉石常见的浮雕状图纹,完全是以造型取胜,为一方景观造型石。下部为长方体,底部平整,自然稳底,上部有两块凸起,左边较为圆润饱满,体量稍大,仿佛古代烽火台;右边较为小巧玲珑,前后有隔,中间有一大孔洞穿越,左前右三面可通,极具变化,上面还有两处烟囱状凸起物,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古代烧制瓷器的窑址。

“石非石”展览现场

陈炉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窑场是宋代耀州窑的传承和延续,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400余年,目前是陕西乃至西北最大、最重要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耀州窑是历史名窑,宋代与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齐名,是北方地区青瓷的主要产地,被誉为“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因为其窑址规模宏大,十多平方公里的峪谷地,层层叠叠密布了唐、宋、元代的瓷窑和作坊,自古就有“十里窑场红透天”之誉,是我国目前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工艺流程序列化最强的古陶瓷遗址,世界陶瓷遗址发掘之最。

巧合的是,耀州窑的烧制与陈炉石的开发,几乎是同时代的,两者的产出几乎又是零距离,这也使得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无间了,只不过一则是巧夺天工,一则是天工作美。这方陈炉石,形成难度极大,妙的是它再现了耀州窑遗址的场景,极富沧桑感,冥冥之中是一种天作之合,颇具内涵,也弥足珍贵。

此可谓:耀州瓷窑火不息,陈炉石名扬天下。

展览现场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文人墨客的性情审美里离不开石。赏石理论从传统的“痩、皱、漏、透”发展到现代的“形、质、色、纹”,而当下也正是大量新的自然石被人发现并欣赏的时候,赏石理论也涌现出更为多元而精彩的论述与总结,这是因时代人文发展而造就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由中国观赏石协会、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展览将延续至4月14日。

虎皮 鱼

徐悲鸿作品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