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守东隅之地,古今辉映成瀍河之美。
瀍河区素有洛阳“东大门”之称,北依邙山,南濒洛河,这里文史交融,人文荟萃。近年,瀍河区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把历史活化为故事、把资源转化为优势,着力促进文化、文物、城建、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发展旅游新业态,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近日,在大型文旅竞演节目《晒文旅家底 游河洛大地》上,瀍河区委副书记、区长买允健化身“导游”,带观众领略瀍河区的厚重历史和多彩文化。
走进瀍河,您能够感受到历史传承延续的厚重之美。含嘉仓、回洛仓、双龙巷、九龙台、勒马听风街、三井洞、大石桥、铜驼暮雨等人文古迹,成为历史传承的一张张名片。
回洛仓是隋朝的国家粮仓,1000多年前,全国各地的粮食经隋唐大运河运抵洛阳,储存在这个国家级粮仓内。含嘉仓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国家级漕仓之一,是唐代使用的最大、最重要的官仓,见证了盛唐的繁华,一直使用到宋朝。这两处仓窖遗址都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有序推进。
说起瀍河区的地标式古建筑,东关大石桥是其中之一。这座大石桥又名黄公广济桥,横跨于瀍河之上,是古代东入洛阳城的重要通道。据史料记载,该桥始建于明代,几百年来,在市井喧哗与战火硝烟之中,东关大石桥依然挺立至今,成为洛阳似水流年可堪怀旧的象征。
“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之一。隋唐时期,这里曾是铜驼里坊。由于位于瀍河之畔,这里地势较低,故每当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暮云沉沉,呈现出一派雨前的景象,故有“铜驼暮雨”之称。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文化创意美食街区,为游客提供了解洛阳历史、感受洛阳文化的新去处。
瀍河区东通巷附近,一座小院隐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家属院里,这座小院是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故宅。2005年3月,考古工作人员在市二十四中家属院南院内一座正在拆除的老宅破旧墙体中,发现藏有原老子故宅的砖雕和石碑。由于历史的变迁,老子故宅原有的门楼及东西厦房均不存在,只剩下一间大殿。
走进瀍河,您能体验到多彩文化荟萃之美。洛阳民俗、古代艺术品、河洛石、匾额文化、契约文化等博物馆让文化在这里沉淀,历久弥香。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洛阳地区民俗风情、弘扬河洛文化为主旨的专题博物馆。该馆依托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而建,现存舞楼、大殿、后殿等建筑。馆内设有刺绣、寿俗、婚俗、信俗、民间艺术等陈列展厅。其中,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间刺绣服饰、生活器具、木雕工艺品、床具、交通运输工具等藏品各具特色,各成系列。
洛阳匾额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匾额专题博物馆。该馆展出各类精品匾额500余块,时间跨越明代、清代、民国等历史时期,分为官府门第、医德教泽、功德声望、婚喜寿庆、贞节贤孝、寺庙宗祠、书斋堂号和精品匾额等,在弘扬河洛文化、展示中国匾额艺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收藏契约文书近6万件,藏品年代上起于明洪武初期,历明、清和民国时期,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种类包括宗族族谱、田房契纸、婚事文书、风水占卜、官府文书、诉讼文书、证件证明、合同、遗嘱分单、科举试卷等,是我国首座契约文书专题博物馆。
走进瀍河,您能体味到美景与美食共存的感官之美。马杰山牛肉汤、杨氏连汤肉片、夹马营烧鸡、麦盛斋糕点、豫秀斋水席……瀍河区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有许多特色美食。
马杰山家的牛肉汤馆历史悠久,其祖辈做汤的时间可追溯到清代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在这儿喝汤,已不仅仅是喝汤那么简单,汤碗里承载着岁月的变迁、成长的记忆。目前,马杰山牛肉汤制作技艺已入选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汤肉片是洛阳水席中的特色名菜,会做这道菜的饭店数不胜数,但是,凭一道连汤肉片闻名洛阳餐饮界,而且一火就火了30多年的,大概只有杨氏连汤肉片了。温热浓稠的汤汁中,牛肉新鲜紧实,蔬菜丰富,30多年的味儿都在这碗里。
夹马营烧鸡在洛阳可谓家喻户晓,其制作手法独特,烧鸡味香肉嫩、香酥脱骨,是不少人喜欢的特色美食之一。
本报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王少峰
图片来源:洛报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