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黄州寒食帖》:苏东坡笔下的情感酣畅淋漓

06-05

《黄州寒食帖》:苏东坡笔下的情感酣畅淋漓

黄州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诗与书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是苏东坡书法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也是苏东坡诗学和书学在创作实践中的集中体现。整首诗文及书法作品如下: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这样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董其昌盛赞:“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


黄庭坚和苏东坡并称宋四大家之中,他评《寒食帖》诗文比作李白,还说恐怕李白还有“未到处”;而书法拥有颜真卿、杨凝式、李邕的笔意,又率意为之,如果让苏东坡再写一次,也“未必及此”。董其昌直接说,这是苏东坡版的兰亭序。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诗文和书法怎么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苏东坡在他的《书论》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我们就按苏东坡自己的标准看看《黄州寒食帖》如何体现“神、气、骨、血、肉”的。


一、神、气、血。


神、气、血这三者简单点说,就是同一个范畴,那是什么,比如一个神采奕奕的人,那必然是精神头足,气血充盈,气脉贯通,脸色红润,看起来生龙活虎、精神焕发,这反映到一幅作品也是一个道理。


《黄州寒食帖》字形、行气、章法突破一般作品创作的特点。从一开始,苏东坡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一行开始字字独立,比较工整,到第二行“年年欲惜春”开始心里激动一下,用了长长一竖,第一次出现了情绪的激动。可接下来东坡先生又控制住了,字又归于工整。


到“萧瑟”以下,情绪再次调动起来,字体放大,用墨丰厚,可是,苏东坡好像还是努力的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并没有让情感随意而发,只是用线条的轻重,粗细;字体的大小,长短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如图一:


图一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开始,东坡先生感情已经不受控制,奔涌而出,如流水泻地,自由流淌,字开始变大,用墨更加浓厚,如“破灶”两个字占的空间之大,还加粗加重了笔墨,触目惊心扑面而来。


到“衔纸”二字,连续两个的长竖,特别是“纸”字长长一竖,情绪激荡,内心情感喷薄而出,已到了不发不快之时。至最后的“哭途穷”三字,情绪激昂,已经完全不可遏制,字越发的大及浓重。如图二:


图二

整篇作品,一气呵成,气势连贯,从开篇到结束,虽然用墨丰厚,可没有任何迟滞感,反而是酣畅淋漓,元气满满,就像一位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一样。通篇读来,苏东坡的情绪、内心的波澜起伏于作品中情之所至,不发不快,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骨、肉。


骨和肉是相辅相成的,只见肉不见骨,那就是一团墨,只有骨不见肉,那就是一根铁线。表现在书法中就是轻重搭配,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有收有放,有敛有纵。


《黄州寒食帖》用笔或轻或重,字体或大或小,错落分布,有时几个字重,有时几个字轻,轻重搭配,收放敛纵自如。例如“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及“破灶烧湿苇和乌衔纸”,如图三所示:


图三


此作中,笔画舒展,横轻竖重,撇捺左右舒展,写得非常的舒展和开阔,通过线条的顿挫、急促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行气,重者不觉肥厚,轻者行笔不见轻飘,整幅作品给人既有纵深又有空间的感觉。


《黄州寒食帖》法度严谨又妙趣横生,东坡先生把作品创作出仿佛游荡在自然山水之间,蜿蜒溪流好像线条的动感和字形的参差,随势而就,字形体势,或坐或行,或飞或动,或往或来,或卧或起;又好像人的喜怒哀乐或一年之春夏秋冬时间的变迁。构成点画线的自然天成,任性而为,情之所至而成的精品之作。


苏轼公园


三、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黄州寒食帖》的诗文写得苍凉多情,借助自然景象,把苏东坡自己生动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如“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首先通过对时间的描述,感叹人生的有限和时间的流逝。此时此景已是物是人非,斗转星移,世事无常呀。其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出心中的苦闷,表现出无法实现抱负和贬谪时内心孤独惆怅的一面。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这里苏东坡借用比喻的手法,描绘现实生活,用小屋比作渔舟,比喻生活的动荡和不稳定,象征自己生活的遭遇和艰辛。


“蒙蒙水云里”这么美的自然环境中,人的心情被自然感化,自然的伟大和包容,人又有什么不能克服的。而“泥污燕支雪”“病少年”的类比,“春江欲入户”等的比喻非常新颖,把一个普通、恬静的日常景象勾画出来,使得生活气息很足。


像“空庖”、“湿苇”、“死灰”等营造氛围的意象,凸显现实的处境,既有清凉悲苦的一面,又有“随物赋形”的情怀。

苏东坡塑像

黄庭坚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是将东坡先生诗中那种展示自己真性情和李白任性抒怀相比较,觉得苏东坡的豪放飘逸的内在气质和李白的气质相似,都是两人情感世界的外在映照,而苏东坡现实中的情感,却是李白所没有的。


当时,苏东坡戴罪之身,刚刚因诗获罪,他不敢再犯秉性直言的错误,所以在诗中,东坡先生必然有所顾忌,对自己被排挤出朝廷是很郁闷的,在黄州的困窘生活更让他身心遭受重大打击。


寒食节到来,触动了苏东坡内心的情感,情绪激荡,不吐不快,可,单单赋诗,内心的顾忌,让自己仍不能充分的表达积压在内心的愤懑。所以,泼墨挥毫,于纸上进一步宣泄,内心的愤懑与不便,通过笔下酣畅淋漓的墨迹显现出来,愤争的情绪、凄苦的心情,单单靠语言是难以传达清楚的,书法成了诗文最好的补充。


三苏祠

是黄庭坚读懂了苏东坡,所以有了“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是董其昌读懂了苏东坡,所以直言“是坡公之兰亭也”。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来。”正是苏东坡对固有成法的宣战,把自己打破旧有束缚强烈的表达出来,用笔墨成就了这伟大的书作,正可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情之所至、酣畅淋漓。”

和田籽料和山料的区别

唐三彩马陶瓷马摆件能放家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