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故宫零废弃:重塑文化遗产保护的绿色篇章

09-28

故宫零废弃:重塑文化遗产保护的绿色篇章

【来源:中国妇女报】

园林绿化垃圾好氧堆肥。

塑料瓶制成的环保文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落叶作为发酵原料编织成了手环,回收的废弃塑料瓶开发成了环保文创……这些神奇的变化,得益于“故宫零废弃”项目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建设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启动了“故宫零废弃”项目,从资源无害化到绿色理念与遗产保护的融合,再到多元传播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融合之路。

资源无害化:开启垃圾管理新变革

走进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发现垃圾桶干净整齐且分布得错落有致,游客们在垃圾桶前稍作停留,便可以通过四大类七小类的清晰标识准确地投放垃圾。

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实现废弃物的有效管理,“故宫零废弃”项目制定了一套从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理的严格标准。原本杂乱分布的310组垃圾桶,经过重新布局,锐减至110组,无形之中引导游客减少垃圾产生,分类效率明显提高。

记者在故宫箭亭广场看到,40个堆肥箱静静地伫立着,一名游客好奇地凑近花坛,看着肥沃的堆肥土壤,感慨道:“原来这些垃圾还能这样循环利用。”

截至2023年底,故宫堆肥箱累计消纳了园林绿化垃圾54.5吨,产出堆肥土壤改良剂19.9吨。这些改良剂则会被用于院内园林绿植的土壤优化,实现资源的自循环。

据悉,故宫博物院在废弃物管理方面,秉持既要“治”又要“防”的理念。一方面对已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管理,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从源头减少运营资源的消耗。故宫博物院大力倡导“零废弃办公”与资源节约以降低维护消耗。全院范围内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无纸化宣传活动。同时,积极引导职工养成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并大力推行“光盘行动”等低碳实践活动,旨在推动职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创意:“零废弃”与文化的灵感碰撞

走进故宫的文创展示区,一名年轻游客站在展柜前,被故宫落叶编织而成的手环深深吸引。她轻轻地拿起手环,对着阳光仔细端详,感慨从落叶到手环的神奇变化。

故宫博物院结合绿色低碳、环保再生和循环经济的先锋理念设计开发环保文创品。用发酵原料编织的手环、用回收的废弃塑料瓶生产的眼罩、用苹果皮制成的背包……这种“变废为宝”的环保文创产品已有33款之多。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6月—2024年1月,已有60322只塑料瓶化身成为故宫环保文创产品,相当于减少1.72吨二氧化碳当量。

在数字文物展厅,游客们静静地围在大屏幕前。当“桐荫仕女图玉山子”玉雕出现在屏幕上时,讲解员的声音响起:“大家看,这个玉雕底部有‘无弃物’的诗文,表明此器为剩料琢制而成。”

过去,这种珍贵的文物不易看到。即便有幸参观,若无指引,也难以发现如此细节。今天,在数字文物库等数字技术成果的加持之下,故宫博物院得以让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具针对性地阐释中国顺应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观,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学习体验。

多元传播:构建文明交流的绿色桥梁

“大高玄殿的瓦片很多都是来自其他建筑的剩余瓦片,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具备节约物资、重复使用旧物的理念。”在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参观队伍,他们的讲解员讲述的不是传统介绍内容,而是故宫博物院中各种关于“零废弃”的轶事与历史。新颖的主题吸引了许多路过的游客驻足旁听。

这是“故宫零废弃”项目的一项重要环节——将院内职工、导游、游客等各圈层群体都纳入“零废弃”理念的倡导范围,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参与网络。

此外,“故宫零废弃”项目还非常重视线上传播,以故宫内的开源节流为主题,开发了6节“零废弃”主题课程,通过院校合作,面向北京市89所学校约6000名学生进行直播授课,并于校内举行艺术创作活动。在全网全矩阵媒体平台上,项目被累计报道超5000条,“故宫零废弃”“在故宫邂逅灵动飞羽”“在故宫邂逅古文字”等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8亿次,累计曝光量超过7.5亿次,赢得了极高的网络关注。

据介绍,“故宫零废弃”项目四年来已直接带动约3000名故宫工作人员、4万名导游、2100万人次观众加入共建行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虎皮鹦鹉几个月性成熟可以繁殖

宠物食品加工设备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