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炉》:玉器素活中的艺术主题

01-25

《炉》:玉器素活中的艺术主题

"炉"在古代指焚香烧炭所用的器皿,有熏炉、香炉、装饰炉、手脚炉之分,多为生活燃香器具或佛前供器,也是传统宗教、祭祀等活动必不可少的器皿。

由于古人崇尚焚香,因此"炉"的用途甚多,主要功能分三种:一是用来薰衣;二是书房熏香,因此有了家喻户晓的"红袖添香夜读书";三是用来供祀神佛。

香炉的出现可追溯至上古时代,除了红山文化出土的"之字形陶熏炉",此后的朝代里也有出土用香、品香的器具,材质则有铜、铁、锡、木、陶、瓷、玉等。

陶制的香炉朴实无华但实用性强,只是陶制品大器难成,因此以前的陶炉器型较小。后来也有木炉出现,但是木炉焚香过后若是灰烬处理不当,则会出现易裂、易损现象。

铜炉的制作工艺则非常讲究,出现的数量也非常多,明朝的《宣德炉》便是经典之作。《宣德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由明朝宣德皇帝亲自督促制作,器型规整,敦厚而又不失灵巧精致,是明朝时期的工艺珍品,如此精良的制作在历史上实属少见。

历史悠久的铜炉,其作用除了作为古代文人生活点缀之用,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等作用,汉朝著名的《博山炉》便是为熏香而设计的。汉代之后则开始出现了各种材质的香炉,如瓷炉、玉炉、翡翠香炉等。

宋朝时期名窑辈出,各种仿铜式的瓷炉纷纷问世,因此瓷炉便逐渐取代了陶炉和铜炉,其工艺多以青瓷和窑变釉为主。

玉炉的外观虽然典雅华贵却无法蕴香,因此多为陈设观赏之用,装饰于厅堂、居室、书房等场景,在故宫所存的古画中也非常容易发现其踪影。宋代李清照诗中有云:"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由此可见古人对焚香玉炉之崇尚,也体现出一种深厚而久远的古中国文化。

玉炉的器型借鉴了商周青铜时期的"鼎",属于玉器中的素活题材之一,其构造有腹、耳、足、盖、底座、活链、提梁等部件。

现存最早的玉炉为宋元时期的作品。明代玉炉开始增多,多无盖,实用性较强。清代玉炉数量逐渐增多,宫廷玉炉的制作尤其讲究,宫廷所使用的熏香玉炉均配上炉盖,以此呈现出皇室用玉之尊贵与大气。

作为百年字号"济兴成"的创始人,高济川在清末民初时期创新性地在其玉炉作品中融入了中国古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皿的器型、线条与纹饰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匠心雕琢出大量的素活作品,其中有著名的《翡翠亭子炉》、《翡翠三足狮钮炉》、《碧玉炉》等,这些玉炉类作品突破性地拓宽了玉器素活的类别与形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朝国先生的作品《富贵天香炉》,取材于新疆和田且末青白玉料,采用传统制玉手法中的薄胎工艺,由于炉身很薄,从整体上看丝毫不见青玉的色泽,反而呈现出白玉色泽,通过精湛工艺和材料之美突显玉器自身的魅力。

此外,《富贵天香炉》的造型、纹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进行了组合创新,古代传统的玉炉多为三足两耳,而《富贵天香炉》炉底以四足来突出其创新性,在充分占料的基础上实现盖、身、耳、足等各部分的比例美观协调,从而达到器型端庄沉稳之美。

总结来看,各种形制、材质的香炉于不同的时代均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济兴成的玉炉同时兼具实用性和欣赏性,丰富了大型素活玉器的展现形式,将传统元素融入时代创新,为中华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以上部分图片源自台北故宫博物院Open Data专区

新疆和田羊脂白玉

吉娃娃多少钱一只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