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中国古人的巧妙设计:糯米如何使长城千年不倒,其科学原理今日才被揭示

10-25

中国古人的巧妙设计:糯米如何使长城千年不倒,其科学原理今日才被揭示

巍峨的长城

今天的文章,我们从一座在南京发现于1970年代的 “挖不动”的明代大墓说起。


一、“挖不动”的明代大将徐达的五世玄孙墓


1977年5月,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南京林业大学,需要进行校园的土木工程建设。在挖掘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个巨大的墓葬。由于学校周围很大的范围都曾是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家族墓地,所以施工队当即联系了考古部门进驻现场。

中山王徐达的家族墓地


然而真正有趣的故事,在考古队伍进驻后才真正开始。

考古专家很快便认定了这是徐达的五世玄孙,曾任南京守备,袭位魏国公的徐俌(1450年-1517年)与其夫人朱氏的合葬墓。然而,出乎他们预料的是,眼前这座三合土浇灌而成的长方形砖室墓,其坚固程度完全超出了想象。

在确定墓主人信息后,考古队找来专业施工队伍,使用铁铲和钢钎,对墓葬进行仔细的剥离和发掘。但出人意料的是:工人使用铁铲、钢钎不停努力,直到钎尖钝折,主体墓却始终像是隔靴搔痒,发掘工作几乎停滞。最后考古队伍决定在保证墓葬安全的前提下,小规模使用推土机和挖掘机对墓室外围包裹的厚厚浇筑进行剖挖,结果竟然连这样的重型机械也很难对墓室外围产生足够的切削。


要知道,这次考古发掘是在半个世纪前,当时的条件确实没法跟今天相比。最终这个1977年5月发现的墓葬,到了1978年才被打开。

虽然历经了艰辛,也正是由于墓葬的坚固程度,这座墓葬保存极其完好,不仅出土了数量庞大的墓主夫妇生前使用的金银器具,甚至包裹在内部的墓主夫妇的棺寝都极其完好。

根据当时的记载:墓室主棺为男主人——徐达五世孙徐俌之棺,其上覆盖有紫红色棺罩,下面还有一层丝绸。考古人员开启顶盖之后,内部保持完好,其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间系白玉带,右手一串佛珠,而左手握着一包小麦,而棺内毫无腐烂之味,而是有樟木气味。

徐俌夫人朱氏棺内虽只剩一具骨架,但可以辨析其头戴凤冠,端插凤钗金饰,腰间也有白玉腰带一副,棺内还随葬数量众多的金银器物。

要知道,南京地区地下水系丰富且临近长江,对于这样距今近700年的墓葬而言,肉身保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这座墓葬的出土,其出土的丰富文物倒还在其次,墓主人的尸身不腐不仅让考古学家惊叹不已,甚至在当时的南京也吸引了民众的极大好奇。

直到很多年以后,这一切的谜底才被最终揭开:墓室如此牢固以及墓主人尸身得以如此完整保存的最核心原因在于——墓葬建造过程中大量糯米砂浆的合理使用。

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后确认,这种形制的浇浆墓,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尊贵,得以在墓周的三合土及青砖使用大量的糯米砂浆,糯米砂浆起到了建筑胶凝固化、隔潮抗腐的作用,而三合土里的石灰起到了杀菌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由此共同造就了墓葬良好的保存效果。

然而,如果要追溯糯米砂浆的历史和使用范围,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糯米砂浆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被我国古人发明并使用,像我们熟悉万里长城、西安古城墙、开平碉楼等等的古建筑,之所里能够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战乱甚至高强度地震而遗存至今,其背后最核心的因素就是糯米砂浆的高强度稳定作用。

然而令人汗颜的是,这些祖宗已经使用了几千年的智慧,甚至一度失传。更可笑的是,自诩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也是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才彻底弄明白中国古人千年之前的砂浆技艺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糯米砂浆的使用历史及应用范围


中国人利用建筑粘合剂的历史之早、技术之精湛,恐怕会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早在夏商时期,古代的建筑工匠就开始混合黄泥和草作为建筑的粘合剂,黄泥加水后反复踩踏,同时不断往里面添加草,利用草的纤维和黄泥的黏着力强化建筑的稳固性;

根据现在的考古实物发现,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石灰作为建筑材料,这对于当时的建筑工艺是一个近乎划时代的跨越。而石灰、黄泥、黄草混合作为建筑粘合剂,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风化侵蚀,而且具有隔热保暖的效果。

实际上,这样古老的工艺在今天依然不难看到。前一段时间的电影《隐入尘烟》,马有铁为了建房子,奋力挽救差点被雨淋坏的土坯,从本质上依旧是那个古老年代流传至今的技艺,甚至基本没有变动,原因在于这样的古老工艺接近完美,并没有给后世留下多少改进的空间。

土坯建房的古老方式


你不得不佩服,在那个世界很多地方尚未开化的古老年代,外国人的祖先也许还在树上抢着摘果子吃,而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发明了可以延续至今的建筑工艺;

到了秦朝,始皇帝下令修建当时的“高速公路”,连接咸阳与九原的八百里“秦直道”,其工艺则是用“蜃灰”加黄黏土修筑,堪称古代的混凝土。实际上你如果去看一下现在的“秦直道”遗迹,哪怕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秦直道两旁树木杂草郁郁葱葱,而秦直道却丝毫没有被草木侵占,足可见当时古人惊人的智慧。

“秦直道”遗迹


到了西汉时,为了修筑汉宫巍峨的宫殿,当时的工匠将石灰加猪血、料姜石混合涂抹,不仅暗红色外观端庄大方,而且具有极好的建筑加固效果且能防潮,这可以看作是糯米砂浆的初始版本。

到了距今1500年左右的南北朝时期,建筑匠人将糯米、熟石灰以及石灰岩混合形成建筑泥浆,之后将泥浆填补用于砖石的缝隙,由此形成了加固抗震,可以保持建筑物千年不倒的超强度糯米砂浆。此后经过历代的改进,到明清时期,糯米砂浆的工艺臻于完善。

像我们比较熟悉的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钱塘江海塘、太和镇古城、开平碉楼、闽西南部土围楼等等,均是使用了糯米砂浆的建筑工艺,才得以保持历经千年的战火和强烈地震都得以保存完好。

当然,我们在开始时提到的那座“挖不动”的明代墓,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千年前的糯米砂浆,直到今天我们才明白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012年,浙江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秉坚及其团队通过多年努力,发表《基于传统糯米灰浆科学化的砖石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研究》等一系列论文,最终破解了糯米砂浆强大能力背后的最核心因素——支链淀粉


浙江大学张秉坚及其团队


支链淀粉是一种常见于糯米、稻米等含淀粉食物中的多糖物质和结构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研究表明糯米砂浆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机与无机合成材料,其中的无机成分是碳酸钙,有机成分则是糯米中的支链淀粉,两者的完美结合,提供了强大的稳定效力。

糯米砂浆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有机和无机原料制成的复合砂浆,砂浆中的支链淀粉起到了抑制剂的作用:一方面有效控制了无机物中硫酸钙晶体的增长,另一方面生成紧密的微观结构,而正是正是支链淀粉使这种砂浆拥有如此超乎想象的强度的最核心因素。

也许我们的古人,从来不知道所谓的支链淀粉,但对自然界事物的领悟和把握,却足以让我们惊叹,也让我们自豪。

招财鱼可以和锦鲤一起养吗

宠物火化一般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