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5000年前玉石加工场的“前坊后居”布局揭秘

03-18

5000年前玉石加工场的“前坊后居”布局揭秘

大象新闻记者 李长需

现在说起河南的玉石加工基地,非南阳镇平莫属;但要说起5000年前的河南玉石加工基地,则要算南阳黄山遗址了。目前,这个遗址已经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5000年前的玉石加工厂,既能加工生产工具如斧、锛、凿、刀等,又能生产礼器钺、琮等,还能生产生活高档用品如璜、手镯、环、珠、耳珰等。那么,这么全能的玉器加工场是个什么样子呢?

郭沫若曾写过:1000平方米范围内有10间房

1959年,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就对黄山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这次发掘,就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房子基址和墓葬等,但未清理到底,就将器物起出后进行了回填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发现的房子基址,位于遗址西南的向阳坡上,一般距地表深仅0.4米,且只存房基地面和8至21厘米高的残墙。

郭沫若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曾对此有过描述:“在河南南阳黄山,一千平方米范围内,有同时期的十间房屋,其中有一处屋群略呈长方形,每边通长九、十米,六间民房交错相连在一起,有的独成一室,自开门户和设置烧灶,有的两间互通而以隔墙分开,共设一个灶址。这里还有单独的长方形套间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长六米多,东西宽四米多,大门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墙,辟为一大一小两间,隔墙一端设置门房,两间中部都有灶坑。”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发掘只发掘了1600平方米。并不太大的范围内,就发现了10间房子,说明其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

发现国内比较罕见的“前坊后居”作坊

从2018年开始,河南考古人员对黄山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通过两三年的发掘,在黄山遗址周围环河3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后居”木骨泥墙经烘烤的长方形大作坊遗址3座,每座120平方米。它们是统一规划建设的,内部生产工具和陶器琳琅满目,可算得上是标准的长年统一生产统一生活的基地类大型工场。此外,还发现了屈家岭文化小型长方形柱列式作坊8个,呈现了作坊群式的工场面貌。

以新发现的房址F1、F2来说吧,面积都在120平方以上。看其体量和建筑的结构复杂程度,在国内都算得上比较罕见的。目前,基本可以确定这些房子是被当作玉石器加工人员的住宅了。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石质制玉工具——系列石刻刀 2019年1月8日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同时,在这里也发现了作坊工房遗迹,出土了一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这些都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的空白。

先民已懂得将作坊区和生活区分开

(图为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玉石器生产作坊,该作坊标号为F2,面积超过120平方米 2020年8月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F2是东西方向,由3套一室一厅单元房和一座两面坡式的工房组成。其中,三座单元房墙体残高80多厘米,墙体是木骨泥墙,厚度8到15厘米。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标号为F2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玉石器生产作坊内的灶围 2020年8月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座单元房每间面积都超过了20平方米,前面是客厅后面是卧室,且有朝南的房门,屋内还残存着灶围、陶器、砺石等。这些单元房的部分室内地面,像水泥地一样光滑坚硬,显然经过了特殊的处理。

F1则是南北走向,由5个一室一厅单元房组成,墙体最大残高40厘米,还有陶器、砺石和玉石残次品等重要遗迹。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玉石器生产作坊前的推拉门滑道 2020年8月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F1和F2房子的周围,都有半地穴式工房围绕,工房内放置着治玉制石的工具。这意味着先民已将作坊区和生活区分开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认为,这两座房子,堪称全国同一时期最高等级的房子了,保存完好程度十分罕见,为研究江汉地区仰韶文化大型复杂建筑地面以上结构、建筑技法、功能分区等提供了直接参照标本。

光绪通宝大样尺寸

孔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