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上记载“吐蕃妇人辫发,带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 。关于天珠,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和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从科学的角度,谈一谈你所不知道的天珠。
1951年之前,西藏的考古工作大部分有外国人进行,并且仅限于地面文物的调查。到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老一辈考古学家才对国内发现的饰花珠进行研究。严格来说,从1961年拉萨澎波农场穴墓的清理和1977年-1979年昌都卡若遗址的发掘算起,西藏考古在国内仅有五六十年的光景。“天珠”这一名词的流行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国外学者、收藏者多称其中的一种为蚀花的玛瑙珠。
天珠在国外主要分布在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中国天珠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另外在新疆、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也有,天珠在西藏药典中被统称为九眼珠。
早期的蚀花珠在两河流域、古埃及遗址都有发现。从天珠的物理成份看,材质为玛瑙,玛瑙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混有蛋白石和隐晶质石英的纹带状块体,硬度 7-7.5 度,比重2.65 。有的天珠其材质玛瑙最硬的可以达9,天珠在国外研究领域里属于半宝石。玛瑙色彩非常丰富,通常有绿、红、黄、褐色、白色、黑色等。
对于天珠表面的纹路,历史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能够肯定的是,天珠表面的纹路是人为绘制上去的。英国考古学家麦凯( ErnestMackey )研究了蚀花珠的制作方法, 1930 年左右他在印度考古时曾经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萨温城发现当地还有一位老人会制作蚀花珠,他用的材料就是肉红王髓,用草灰碱,然后用山柑属植物的嫩茎捣成浆糊状,调和。国内很多翻译材料翻译成白花菜,其实是带刺的干旱地区长的一种植物,因为它的喇茎叶可以提炼形成非常钻的物质,然后它跟草灰和碱水充分混合,混合之后变成一种釉料物质,这种釉料物质可以在打磨过的玛瑙珠子上进行涂抹纹饰晒干,稍微用火熏干后埋在木炭余烬中,用扇子徐煽余烬以加热,约五分钟后取出,待冷却后用粗布疾擦,即得光亮的蚀花石珠。
从现存的天珠的材质种类看,市面上流通的天珠大致有这样几种:
第一种:具有天然眼纹的玛瑙;
第二种:蚀花的玛瑙珠;
第三种:海螺化石打磨出来的具有天然的眼纹珠;
第四种:用玻璃材质加工的具有眼纹饰的珠子,
第五种:用自然铁做的眼纹饰的图案的天珠,
第六种:棕搁树化石蚀花具有纹饰的珠子。
在藏区,人们认可的天珠主要是里面含玉质及玛瑙成分的有机宝石——饰花玛瑙珠。其表面的图腾蕴含不同的含义,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期望。天珠在西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藏密七宝之一,在藏族同胞看来,拥有天珠是身份的象征,唯有神圣之人才可佩戴,所以一直以来,西藏人视天珠为天神留下的吉祥物,对它的重视如同自己的生命,拥有一颗天珠是很大的福气和缘分,世世代代都受到藏族同胞虔诚地供养与收藏。
在藏传佛教密宗举行火供大法会时,高僧会以不同的目的设置坛城,譬如息灾、祈愿、开启益智等。老百姓会请求高僧把自己的天珠放进坛城中,接受高僧的加持。经过火供法会加持的天珠颜色会更加鲜亮,纹路更加清晰。人们相信,有了高僧的加持,这些天珠灵性更强,更能给人带来健康福禄。
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藏区人民的信仰来看,天珠都凭借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有诗赞曰:雪域天境降天珠,祛瘟避邪护苍生;尊贵无比自无价,良缘旺财泽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