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陶器的制作与烧制过程详解

07-16

陶器的制作与烧制过程详解

上回说到磁山人的粮食生产,那么问题就来了,有了脱了壳的小米,有了煮粥的直筒罐和陶支脚,那水呢?

这就要说到盛水用的陶器了。制作陶器有两个先决条件——使用火和认识到了黏土经过火烧会变硬的物理特性。认识到了之后,人们会首先获取黏土,然后进行淘洗洗去杂质,这时候黏土是一团一团的,烧制陶器最主要的用途是要放东西,所以要先把黏土做成各种各样容器的形状,譬如罐子啦,碗啦之类。

那么问题又来了,怎么才能把一团一团甚至是一坨一坨的黏土变成容器的形状呢?恩格斯的推测,是古人先用黏土涂在篮子之类的容器上,这样可以使不耐火的篮子耐火,后来人们发现烧过的黏土足够硬,不用涂在篮子上也可以做成容器;还有的学者认为最早的陶器可能是古人用手随意捏成的黏土小玩具,不小心掉入火塘发现了黏土火烧之后变硬的特性。考古学者在南方早期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陶器器壁是存在分层剥落的情况,于是推测最早的陶器可能是先把黏土修成泥片,然后一层一层贴成形状的。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古人把一坨一坨的黏土搓成泥条,用泥条一圈一圈盘成器物的形状,这就叫做“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古人发明了转轮,一开始是把泥条盘筑成型的黏土陶坯放在转轮上修整,后来转轮的速度提升,古人干脆直接把黏土放在转轮上,一遍旋转一遍用手修理黏土,直接形成容器的形状。

用黏土做成一个一个容器形状的陶坯之后,接下来就要用火来加热使黏土变硬成型。最早烧制陶器可能就直接在平地上架火来烤,这样烧成温度很低,很容易烧坏。后来是把陶坯摆在柴草之上,四周围好柴草,然后点燃围烧,这样温度虽然可以进一步升高,但还是不够,所以烧成的陶器很脆,耐久度也差,有的甚至陶坯中间都没有烧透,很像是米饭没有完全做熟的那种“夹心生饭”。后来古人开始修筑陶窑,就是用就地在泥土中掏出空膛,然后把陶坯放入空膛中在用燃料加热,这样炉温比较高,烧成的瓷器结实耐用,质量得到了提升。这个时候由于窑内温度低于1000度,所以烧出的多是红色的红陶,一旦燃料放多了或者封闭了陶窑的窑顶,游离在窑炉中的碳会熏到陶器上形成黑陶。

仰韶文化陶窑复原示意图,摘自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

那么回到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早期最重要的陶器就是束颈鼓腹罐,在肩膀的部分有两个小圆环,这说明可以在环中空洞的地方穿入绳索,从而把罐子提走,一般这样带有环的陶器,都是用来提水的,有了这种罐子就可以把水从河中汲取出来之后运到架在支脚上的筒形罐里煮粥喝啦。到了仰韶文化后期,束颈鼓腹罐消失,取代它的是小口长颈壶,因为也有小圆环,所以毫无疑问也是运水的啦。

束颈鼓腹罐

小口长颈壶

荧光猫长什么样

老古董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