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探索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07-15

探索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作者:春晓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这里两山对峙(香山、龙门山),伊河水从中穿过,远望犹如一个天然的门阙,古称“伊阙”。之后隋炀帝杨广登上北面的邙山,望伊阙形似天子的门户,因此命名“龙门”,还把自己的皇宫正门面对伊阙。四大石窟中只有龙门石窟依山傍水(和天梯山石窟一样),这里确实是一块天然宝地。

龙门石窟凿建于北魏,北魏为游牧民族鲜卑人始创,自道武帝时期的建都盛乐(呼和浩特和林格尔),转到平城(山西大同)再迁到洛阳,都城的迁移一方面反映出北魏政权控制中原进而统一全国的雄心,另一方面也是北魏汉化改革的推进,迁都和汉化改革使石窟在造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龙门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其中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分别建于前秦和后秦时期,稍早一些。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建于北魏,但云冈石窟是建于北魏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前(文成帝时期),龙门石窟则建于迁都洛阳之际(孝文帝时期),两个石窟虽相差不远(40年),但石窟中佛像的衣着、神态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云冈石窟时的佛像面貌、神态和衣着更偏向于少数民族风格,体形丰硕,佛像左肩斜披络腋,袒右肩。而龙门石窟则受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影响,佛像带有明显的中原特色,体形修长,褒衣博带,衣裙层叠,不再露肩。另外,之前去过的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是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鼻祖(建于十六国的北凉),开凿时期更早。

北魏太武帝时期一度崇道灭佛,排斥佛教,抑制了佛教的发展。文成帝即位后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得以恢复。云冈石窟就是在此大背景下凿建的,而之后孝文帝的迁都洛阳,拉开了凿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等朝代的大规模营造达400年之久,今存佛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件,其中最高的佛像17.14米,最小的仅2厘米。

因北魏和盛唐是两个造像的高峰时期,龙门石窟现存佛龛绝大多数是这两个时期凿造的,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石窟约占60%,其它朝代石窟占10%。凿建于北魏的石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和石窟寺等,而凿建于唐代的主要洞窟有奉先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潜溪寺、敬善寺、万佛洞、双窑、唐字洞和净土堂等。(唐朝的有些洞窟是在北魏的基础上续凿的)

因此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并以大量实物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龙门石窟受到人为的盗凿破坏也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民国政府修建道路时的炸毁,还有战乱时期石窟的头像、碑刻和浮雕的疯狂盗凿致使许多石窟已不复存在。

龙门石窟景点分为东山石窟和西山石窟,中间有龙门大桥连接。东山山壁薄不利于凿建大型石窟,所以大型石窟都在西山石窟。西山石窟由北向南依次有潜溪寺、宾阳三洞、敬善寺、万佛洞、莲花洞,再往南还有奉先寺、火烧洞、古阳洞、药方洞等,而蒋宋别墅、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园在东山石窟。

不得不说,二月份的确是淡季,人少,不错。

潜溪寺开凿于唐高宗年间,又名斋袚堂是龙门石窟西山第一大窟,是唐高宗初年雕造。窟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面容丰满,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面相敦厚,表情温雅文静。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记得麦积山石窟西崖的三座大佛也有这“西方三圣”,只是造型大小、神态不同。这些佛看上去面相饱满,姿态静穆,从衣着的线条和垂感可以看出工匠造佛技艺的成熟。

宾阳中洞

宾阳三洞始凿于北魏,是宣武帝为纪念其父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而凿建的,原名灵岩寺,三洞分别是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和宾阳北洞,宾阳南洞和宾阳北洞因战乱、宫廷事变等原因而荒废,到唐代才重新开凿。

三洞中宾阳中洞凿建规模最大,窟内有11尊佛像,正壁主像一组5尊,南北壁各3尊,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正壁主尊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他左手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一手势表示佛在说法,称为“说法印”,窟内南壁两侧的菩萨头像被盗,现存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

宾阳中洞造像的特点是微笑,给人一种深邃、宁静和慈爱之感,表现出了佛教中圣洁、慈悲、仁怀之意,洞窟内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是北魏晚期风行“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这不禁让我想到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另外,在洞口两侧的石壁上,原来有两组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孝文帝)和《皇后礼佛图》(文昭皇太后),但现在这两块浮雕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的纳尔逊博物馆内。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开凿于北魏,但窟内几尊主佛是初唐完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子魏王李泰为悼念其亡母长孙皇后追福续凿的,窟内有5尊大佛,分别为一佛、二弟子和二菩萨,另外,窟内还有大小150多个隋唐年间的佛龛。

宾阳北洞

宾阳北洞完工于唐初年,窟内布局与南洞大体一致,一佛、二弟子和二菩萨,但多了三个托坛力士,四壁刻着一些小龛浮雕,洞内前壁南北还各刻着天王浮雕。上图是宾阳北洞佛像的标准动作——“剪刀手”,宾阳北洞佛像已成为网红佛像。宾阳南北洞的佛像造型已从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逐渐过渡到盛唐时期的生动、丰富、活泼。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晚期,是利用天然溶洞开凿的石窟,因窟顶有一朵美丽的莲花而得名。洞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洞窟两壁刻满佛龛,佛龛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最小的仅有2厘米。

万佛洞

万佛洞

万佛洞窟开凿于唐朝,因窟内两侧雕有15000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头部被毁)二狮子(被盗),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其洞顶为方形平顶,雕有一莲花藻井,周围刻有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公元680年)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太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从图上可以看到万佛洞窟两侧的一万多个小佛排列整齐,足见当时工匠雕刻的用心。

老龙洞

过了万佛洞就是老龙洞,老龙洞是自然山洞开凿,有一穹隆顶,相传这里曾有龙居住而得名。老龙洞为多人开凿,以祈福求功德为主,浮雕样式丰富,富有生活气息。

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凿建于唐朝,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主佛17.14米)、设计最严密、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组摩崖群雕。这里共有9尊大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中间的为主佛卢舍那,梵文为报身佛,意为智慧广大、光明遍照。佛像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是唐高宗献礼武则天的作品,因此卢舍那大佛有着则天皇后的仪表和容姿,所以想知道武则天的容貌可以来看卢舍那大佛。大佛左侧是弟子迦叶,面部受损,但还可以看到坚毅的嘴唇。大佛右侧的朴实好学的弟子阿难。另外,大佛的衣着、神态以及精湛的雕刻技艺折射出大唐盛世的繁荣,而当时的凿刻工匠也应该被称为艺术家。

古阳洞

古阳洞(上三图)是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古阳洞是开凿最早、时代延续最长、内容也最为丰富的洞窟,洞内正壁造一佛二菩萨,四壁及窟顶雕刻着各式佛龛、碑刻题记,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其中闻名世界的魏碑作品“龙门二十品”有19品出于古阳洞。

药方洞

药方洞

药方洞(上两图)在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开凿于北魏晚期,窟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狮子。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140多个,其中药物治疗117个,针灸治疗23个,这些药方多来自民间百姓,但经过多年风化侵蚀大多已残缺不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也是我国医疗学和药物学的珍贵遗产。

摩崖三佛龛(上图)建在西山石窟,凿于唐武周时期,武则天为巩固政权,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所开凿,后因武周政权结束,石窟也并未完成,所以这些造像是半成品,未经打磨。七尊造像中有三坐佛,四立佛,以弥勒坐佛为主尊,这样的题材在中国还是少见的。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石窟是空着的,是没有凿刻完成还是被毁坏就不得而知了。

这是龙门石窟的牡丹石,是距今3到4亿年的奇石,此石质地细腻,底色为黑色,上面为绿或白的纹理,酷似牡丹,故名牡丹石。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

以上介绍的是龙门石窟的一些主要景点,当然还有好多洞窟、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园等等,要想逐一仔细看完,怕是要住上一段时间。

从龙门石窟出来,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人在旅行中,尤其是到这些人文历史古迹比较多的地方,没有做足功课的观看,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邮差(还没买上明信片,淡季没人卖),建议游览时找一个导游做解说。写游记,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才对龙门石窟有了一个简单初步的了解。参观完石窟后,有感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有感于只有国家民族的强盛才能让这些历史古迹长存。

小贴士:

这是龙门石窟的门票,上面有游览示意图,票价100元,教师证和学生证可以享受半价优惠,不得不说,教师证能优惠的景点实在太少了。

西藏猎犬价格一般多少钱

钓鱼竿什么牌子的质量好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