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白毫银针"的稠度、滑度、浆感与涩味:原因解析

08-31

白毫银针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看到有人泡茶。

泡的是云南银针,95度水,没坐杯,10秒出汤,前两冲鲜甜,后面就开始汤味发涩。

并且涩味明显,还化不开。

据本人自我检讨,认为应该是自己的冲泡方式不对。

后来晒出了干茶。

灰白色,细长条状,明显是云南的月光白那一系的,但泡出来的叶底里可以看到,表面看上去是芽头的那些“芽”,其实内部还有一颗更细更小的芽头,而表面这颗芽,像两片暂时闭合在一起的小叶片,沸水一泡,就张开了。

是颗假芽头。

有点类似“开芯”牡丹王的构造。

这种茶,肯定不是白毫银针,就算在月光白里,也不是最顶级的存在。

是月光白里的,一芽两叶吧。

《2》

按描述,这茶汤涩。

前两冲鲜甜,后面开始出现涩味。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茶汤中感受到的甜,并不是茶汤本身含有多少糖,而是,回甘。

回甘,是茶汤中的物质与口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于舌面上生成的一种味觉体验。

大多数时候回甘在茶汤咽下之后生成,但少数时候,会在茶汤还在口腔里的时候,便少量涌现。

关键要看茶汤中的物质含量。

含量极高,那回甘的生成就会十分迅速、急不可待。

在这种状态下,回甘就可能会在才喝下第一口,但整杯茶汤还没喝完的情况下生成,并呈现在舌面上,让人以为这是茶汤自带的甜味。

但若物质的含量只是一般高,那回甘的生成就不会在第一口第二口之后。

极大的可能是在整杯茶汤喝完之后再生成。

并且,王教授说过,越是苦的茶汤,回甘越快,甜度越高。

因为,这种生成回甘中的甜的物质,叫做,茶多酚。

多酚类物质含量高,自然就感觉“很甜”——不仅是第一口之后回甘就涌上来令人误以为是茶汤甜,还会在第一冲喝完,第二冲喝完之后,汤水咽下之后,感觉到舌面上生成浓郁的,甜。

可见,这茶汤中的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极高。

这是云南白茶的特征之一。

《3》

至于说第三冲开始,茶汤涩的问题,也是因为多酚类物质含量过高的原因。

我们知道,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过高,茶汤就容易出现涩味。

但为何这款云南白茶,类似开芯银针的牡丹王式的茶,到了第三冲,才出现涩味呢?

前为在前两冲,有一些稠滑浆感的物质在汤水里。

这些稠滑物质的存在,让茶汤变得有稠度,有滑度,有浆感,有包裹感....

它们像一床丝棉被,把涩味物质包了起来,像春卷一样卷了起来。

涩味物质被他们包住了,卷住了,就不那么容易释放出来,或者释放出来了,但因为汤水稠,涩味就不那么容易刺激到味觉细胞,也就令人感觉不到那么浓烈的涩味。

故而这款云南白茶泡前两三冲的时候,没有那么强烈的涩感。反而令人感觉到甜。

越冲到后面,茶汤中的稠味物质越淡,就像春卷皮破了,内馅就露了出来——这些苦涩味的物质就图穷匕现,直接出来在茶汤里,让我们喝的时候,感觉涩味特别明显。

并且是化不开的那种明显。

十分难受的那种涩。

《4》

真正的福建银针,是不会这样的。

福建的白毫银针,是大白大毫茶树的芽头采下来制作的。

它们并非牡丹王,没有叶片,是实打实的白毫银针。

这些银针外面身披着无数的白毫,每一层笋壳状结构上面都有白茫茫一片的白毫,于是,喝它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茶汤稠润,毫香满鼻。

这一切,是因为白毫里有很多的氨基酸类物质。

其实呈涩味的多酚类物质,福建的白毫银针里也有。但冲泡福建的白毫银针时,只要不是故意坐杯30秒以上,是很难喝到涩味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被其它的物质中和了。

被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胶质.....等等这些物质中和了。

这些物质像一床更加巨大的丝棉被,将呈涩味的多酚类物质包裹起来了。

于是,我们便只能喝到稠滑,柔滑,细糯,却喝不到苦涩——多酚类物质得不到出场表现的机会,只能如同斗败的公鸡,在一团柔滑的白云里,滑下肚子去。

这样甚好。

这样,我们只享受到了多酚类物质的好处,却不会在茶汤里感受到苦涩味的刺激。

既享受到了它的好,又不必承担它的瑕疵,多么美妙。

《5》

任何物质的含量,刚刚好便是好,过了,便是不好。

多酚类的物质,含量太多,在口腔中容易感觉到涩味,在胃里则可能感受到收缩。

都是不好的感受。

还是建议喝一些多酚类物质含量适中的,并且茶氨酸含量略多一些的,胶质含量高一些的。

这样的茶才可以让我们去粗取精,弃糟粕取精华。

充分享受多酚类物质的抗辐射性,而不必承担它的涩味。

好处都让我们占了。

真幸福。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治疗狗狗肿瘤最好的药

和田碧玉是什么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