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34天,7312把扇子!一位手艺人27年的专注与坚持

05-03

34天,7312把扇子!一位手艺人27年的专注与坚持

孔丽琴,王星记制扇车间班组长、制扇技艺非遗传人,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那时候没读书,就想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也想过学理发或者别的技术活,但最终因为机缘巧合,选择了制扇。”孔丽琴所说的“机缘巧合”是1996年王星记第一次面向社会招工,“我那时候就想,扇子这么漂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特别好奇。”

刚刚进入王星记的孔丽琴像是一张白纸,对制扇毫无了解的她跟着老师傅从零学起。

手工活是很苦的,“捻折扇面”是孔丽琴入行时学的第一道工序,需要中指、无名指和大拇指默契配合,“手指经常会磨出血”。

但这并未绊住孔丽琴向前的步伐。“在车间里,每一位师傅主要负责一道工序,我想别人会的,我也要学会,就跟着一个又一个师傅,学会了制扇全流程。”

时至今日,孔丽琴从事制扇工作已经27年了。

沿条、糊面、上浆、捅面、齐头……经过不断努力和日积月累的实践,绢扇、白纸扇的制作工序,孔丽琴都能信手拈来。从前细嫩的双手也满是老茧。

“每天接触不同的扇子,参与制作它的过程,是很有成就感的。”孔丽琴谈到,当克服了一重又一重困难,这种精进是实体可感的,“慢慢也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感情与日俱增。”

上图中的这一道动作是“齐边”,又称“齐头”。

进入这一道工序时,孔丽琴停下了讲解,目光如炬,左手捏紧扇面轻移,右手控制着刀刃与扇面快速碰触又分开,被切下的扇沿快速弹开,划出漂亮的弧线,将留下的扇面展开,与扇骨的长度高度匹配,而齐边处,正是一道规整的圆弧。

孔丽琴展开纸扇,笑道:“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它很重要。切得平整,是一把扇子的灵魂。如果你手握的角度不好,扇面就会斜。”

清风微凉,扇文化越过千年,折射出的不仅是匠人的精益求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杭州G20峰会期间,王星记扇子作为“国礼”惊艳亮相,孔丽琴就是参与者之一。

在备战峰会“国礼”时,孔丽琴作为制扇车间班组长奋战在第一线,连续加班34个日夜,个人产量高达7312把。

杭州亚运会脚步将近,孔丽琴又忙碌了起来。

“我理解的匠心,就是一颗执着的心,精益求精。”孔丽琴也是如此践行的,“我希望能够坚守、专注做好一件事,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尽‘扇’尽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前还是香饽饽的手艺活不再被年轻的人们作为职业选择,当传承之难摆在眼前,孔丽琴对制扇又多了一份责任。

“我收过很多徒弟,已经数不清了。有的是大学生, 也有的徒弟年纪比我还年长,但留下的都很少。(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进这个行业,来传承这些手艺。”孔丽琴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皮球鱼

鸡血石图片大全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