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沉香:古法提炼的香氛秘密

04-22

去一位朋友的办公室,进门就闻见了一股典雅的若有若无的香味,并不浓烈,却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它悠然而来,沁人心脾,简直是一次温柔的占领。这香味毫不张扬,不似生活中寻常可见熏香的味道,低劣、粗糙、狐媚,艳俗的女子一般。

朋友说点了沉香,他对香道颇有些研究,而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它不仅是人类嗅觉的一种感官感受,更是一种美好的文化感受。读余悦先生主编的《图说香道文化》,在“香道起源”中,他曾如是说:香最早的起源与粮食有关,也是一种气味。“香”字,上为“禾”,下为“日”。其一释为“禾”在“日”上。禾为粮食,在阳光下暴晒,会散发出自然的气息,这种粮食的气息为大众所需,为人性所需。其二释为“禾”在“曰”上。曰为口舌之意,禾为粮食,大众饮食之相。饮食为必需品,人通过饮食而获得能量,能量在身体里循环,所以香字也预示着香气可作用于全身经络,益于健康。

中国的香道文化流传已久,据史料记载,香最早由西域诸国向中原王朝进贡,得以传入我国。香道自春秋战国时期肇始,于秦汉两朝时得到滋长,隋唐五代时已有较为丰富的香道文化,宋元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先秦时,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汉魏六朝时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方法。“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唐代诗人罗隐就曾在诗中如此描述当时忘情于香道文化的雅士。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对香也有过吟咏。

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寻常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井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当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文人雅士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理论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到了明朝,香道又与理学等结合为“坐想”与“课香”,成为禅修的一门功课。清三代,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中国古时将沉檀龙麝尊为四大名香,即沉香、檀香、龙涎香和麝香。其中,沉香和檀香为瑞香科植物所产香品,而龙涎香和麝香则是动物所产香品。龙涎香产于抹香鲸的消化系统,麝香则产于雄麝的香囊中。

沉香历来被誉为众香之王,燃烧时所散发的香气高雅、清甜、悠扬,能使人心平气和,这沉静的香气真是对得起它的名字了。

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沉香树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外伤后,加上真菌感染,沉香树启动自我保护功能,会分泌出树脂修复受伤部位,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这种自我疗伤的体液固化成了树脂和木质的混合硬物,状若朽木,异香沉沉,就形成了珍稀的沉香。

沉香根据结香原因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称为“熟结”,是沉香树死后,树根树干倒伏在地面或沉入泥土,风吹雨淋,经年累月慢慢分解、收缩而最终留下的以油脂成分为主的凝聚物;第二类是“生结”,是沉香树活着的时候形成的香结,主要是因为刀斧斫砍、蛇虫动物啮蚀等外力引起较深的伤口后,沉香树会渗出树脂以作自我防护,在伤口附近结的香;第三类是“脱落”,是枝干朽落之后断口处结出的香;第四类是“虫漏”,是由于树虫、细菌等对树木的蛀蚀而形成的香。

通过种植沉香树人工产香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广东的寮步地区,从唐朝时开始种植沉香树人工制香,到宋代达到鼎盛时期,明朝时更是成为响誉海内外的香市。今天,通过这样的方式人工产香仍方兴未艾,海南、广东、广西地区有大量的沉香树园。人工种植沉香树5年之后,人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开始产香了。香农一般用打火眼或者细菌感染的方法,打火眼,就是把一端很尖锐的铁棍烧红,钉穿树身,这样一般十个月之后就可以结香了;细菌感染,则用输液袋把准备好的细菌输进沉香树的体内,刺激它们结香。曾经看过沉香树的一些照片,树身上都布满了被钉穿的灼烧后的孔洞,觉得很是残忍。也见过沉香树集体“打吊瓶”的照片,密密的树林中,每棵沉香树上都挂着一个输液袋,但输液袋中可不是什么营养液,而是满是细菌的培养液。它们集体沉默着,你是否听到了它们的尖叫与抗议?除此之外,人工产香的方法还有砍伤法、半断杆法、凿洞法等。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香气,安然,沉静,竟然来自于一次次的伤害。

人工种植沉香树生产的沉香虽然大行其道,但质量还是远远比不上天然的野生沉香,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天然沉香,经过了至少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的沉淀与考验,早已脱去杂糅其间芳香的杂质,变得纯净而沉静,而人工种植生产的,则多了一份浓重的浮躁。

《西海都市报》(2024年04月22日 第B12版:第一阅读·昆仑)

来源:西海都市报

六堡茶

径山茶